【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6 | 点击数:19755
 

 

[摘要]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在的“意义”真理,所以遭到后现代思想的攻击。与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学-逻辑方法不同,文学的“方法”则直接指向了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术的文学化正在成为学科反思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草创时代,周作人等先驱人物已超前地提出了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和文学的“两个目的”的思想,这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伟大开端。
[关键词] 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学;性质世界;意义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原始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15-10  

 
 
从知识论进而从存在论的角度反思现代学科的所谓“学科危机”,学科危机绝不是民俗学一门学科的事情,而是社会-人文学术的整体性问题,民俗学的危机只是其中之一。进一步说,所谓现代学科的危机不是由于(本)学科之外的“超学术”力量的排挤、压迫所致,而是学科自身的“表述危机”。关于学科表述危机的表述,揭示了学科在后现代语境中对自身知识之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真理性质这一自我预设或自我预期的危机感。即:如果一门学科、一派学术所能够提供的知识本身不再可靠,不再具有直接的真理性,那么,该学科、该学术的危机才是本质的、普遍的危机,即真正事关自身知识合法性的危机。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多集中于对自我预设或预期的这一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知识观和真理观上,因而是深刻的和“无情”的。
人能够拥有普遍性知识和本质性知识这一信念,源自古希腊人的哲学-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精神,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以及人文社会实践(比如现代民族国家实践)的“成功”应是古希腊人的形而上学知识理想在近、现代的最伟大的实现。所谓形而上学的知识理想就是把自然、社会的万物(人也是一“物”)安排进一个严密的、完善的逻辑体系,在这个宇宙-世界体系中,每一自然物、社会物(包括人)都以其本质属性和本体(普遍)根据而在逻辑体系中占有一合适、恰当的真理性知识位置,而在这个宇宙-世界体系最顶端的则是不再具有任何本质规定并作为绝对根据的整全、完满的“存在”本身(在基督教信仰中就是创造万物的上帝)。
例如:苏格拉底的本质属性是“人”,而“人”既是苏格拉底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苏格拉底的本体(普遍)根据。于是,苏格拉底依其本质属性和本体(普遍)根据而在社会体系中占有了一个适当的知识性真理位置。而“人”又依其“是‘动物’”的本质属性和本体(普遍)根据占有宇宙-世界体系中更高一级别或层次的位置……这样一直上升到宇宙-世界整体的完满、整全的“存在”本身。于是,形而上学就为万物中的每一个别之物都规定了其本质属性和普遍根据,由此,形而上学充满信心地自认为是能够给予万物以本质规定性和普遍规定性的真理知识。
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形而上学理想的理性实现。每一社会中人都依其本质属性和普遍根据——“公民”而从属于国家,而每一国家又依其本质属性和普遍根据——(单一的或多元的)“民族”而从属于现代民族-国家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则无疑是形而上学理性-理想在人类社会领域的集大成或大结局,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意味着人类社会之形而上学安排的“历史的终结”。
当然,人的本质、物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本质往往是从一个特定视角对人或物进行观察、操作的结果。从生理学的角度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的普遍本质就不相同,两足动物是生物学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而理性动物则是心理学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于是才有了苏格拉底是理性动物还是两足动物(视角转换)的两歧之“争”。所以,马克思意识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972:18)借用康德的话说,人的本质规定、物的本质规定总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由于认识到物的本质、人的本质总是一个对各种片面规定性加以综合的结果,所以在现代学科体制中,允许各个学科,从各个角度对人、对物进行观察与实验。每个学科都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本质有所规定,比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用“劳动”规定人的本质,而民俗学则用“民俗”规定人的本质。但是,无论各个学科如何使用本学科特殊的本质规定性规定其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根据,各个学科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却都是统一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原则。
具体地说,学科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根据不是依据对象作为“物自身”自在的、自由的“存在”状况,而是依据形而上学逻辑体系内部自上而下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规定和安排。比如,尽管学科的视角不同,但人的规定性或者是来自于“国家”观念并且从“国家”观念中分有的“公民”观念,或者是从属于“文化”观念并且从“文化”观念中分有的“民俗”观念(民俗是文化之一种),在政治学家和民俗学家看来,人或者是“公民”,或者是“俗民”,但无论如何,人的性质都是由特定学科的本体概念(如“国家”或“民俗”)出发“被给予”的普遍性真理和本质性真理。
形而上学本是出自人的理性的最伟大的创造,形而上学是人对万物(也包括人)的自由的规定,这就是说,形而上学的规定出自人的自由的理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出自人的自由理性的形而上学规定却最终把人也置于被给定、被规定、被决定(即“被给予”)的不自由的境地。换句话说,现代学科、现代学术视人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推动者,但也恰恰是形而上学把人置于被给予、被规定的位置。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中,没有具体的人——小写的人的自由;而先于形而上学逻辑体系的人的自由,只是抽象的逻辑主体——大写的人的自由,具体的个人作为逻辑体系中的具体对象(被给予者)没有自由。
就此而言,形而上学知识为现代极权主义政治实践奠定了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现代政治极权主义无不奠基于形而上学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以此,20世纪以来的各种政治极权主义所酿造的人类灾难,迫使各科学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力图从根本上斩断现代极权主义反人类罪的形而上学知识论和方法论根源,所谓“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就是这种沉痛反思的理论命题。如今,“奥斯维辛”已成为学科反思的代名词,“奥斯维辛”已经成为各个学科为自我反省所设定的自我检验的先验标准,每个学科都必须接受“奥斯维辛”的拷问,也就是说,接受“个人自由是否存在”的拷问:现代学科、现代学术是否应对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人的自由存在负起责任?
走在学科反省、学术反思前沿的包括一些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的后现代学者。要之,后现代学者的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诉求就是一反形而上学的本质决定论和普遍决定论,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一句话:自由的存在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就是让人重新成为个人,让个体的人真正成为主体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绝对的不可让渡的自由的存在权利和存在尊严。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知识就是以个人的自由存在为诉求的新理想主义。而对于民俗学来说,民俗学者所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研究对象——民俗中的人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被规定、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艾米·加金-施瓦兹]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
下一条: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