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
——以伍家沟村故事讲述活动为例
  作者:周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1 | 点击数:13254
 
第四,媒体的宣传也功不可没。
“在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关于社会生活对象的知识和想象,日益依赖于专家、媒体的教育、宣传和鼓噪”。(刘晓春,2001:9)媒体渲染甚至夸张的语言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其强大的宣传效应满足了外界、特别是异域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对于陌生文化现象的想象。在这样一个民俗传统迅速消亡的时代,人们对那些仅存的民俗传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媒体则有意识地将这种传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在伍家沟故事村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媒体、特别是涉外媒体正是把这里的故事讲述活动作为一个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之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媒体的宣传也为民俗传统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然,传统的复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以上所讨论的也许只是冰山之一角。在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复兴有着更多、更深层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复兴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兴,“而是在当代情境下,怀有不同目的、不同动机的人们对地方传统予以不同选择的‘重建’过程,是人们选择性地构架过去与当代的影响共鸣”。(徐芳,2002:31)
2.两次低潮
如图所示,伍家沟村的故事讲述活动也出现了两次低潮。
第一次低潮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这一时期,国家采取“极左”路线,试图把文化的彻底变革强加至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伍家沟这样偏僻的小山村也被卷入其中。伍家沟人的故事讲述活动从此只在小范围内私下进行,由高潮转向萧条。直到“文革”结束、包产到户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伍家沟人的故事讲述活动一直处于这种萧条的状态。
第二次低潮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时候,伍家沟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极大提高,不少人家开始走向富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看电视、打麻将、打扑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讲故事的娱乐功能。另外,随着学校教育的逐渐普及,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现在村里外出打工、上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即使在家的年轻人也失去了讲故事、听故事的爱好,随着老一辈故事家的逐渐逝去,伍家沟的故事讲述传统开始出现“断裂”。另一方面,故事村的发展也停滞下来,一度风风火火的故事村也开始走向沉寂。这样,伍家沟村的故事讲述活动再一次陷入了低谷。按照目前的趋势,当地的故事讲述传统大有继续衰落的可能。
在这两次低谷中,似乎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第一次低谷时期,人们想讲故事却不能公开地讲,只能在背地里偷偷讲;而在第二次低谷时期,讲故事不受限制了,却没有什么人想讲了。其实,这种矛盾现象并不难解释。
在第一个时期,民俗传统作为“落后”、“封建余孽”、“封资修”的代名词,被主流话语视做“现代化”、“革命”进程的障碍,这种“反传统”的思潮成为当时官方意识形态所信奉的教条之一。因此,“破四旧”、“文革”这些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把破除民俗传统作为首要的任务,哪怕是故事讲述这样与仪式、信仰等关系不甚密切的民俗传统都在被破除的对象之列。尽管民众还普遍存在对这些传统实际功能的需求,但是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他们只能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一边。这样,民俗传统在政治的压制下,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只能徘徊在消亡的边缘。
第二次低谷出现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在经历了故事村发展的高潮以后,故事讲述活动退出了村民们表演的舞台——甚至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这一变化有着深层的原因。首先,故事村发展的停滞使自觉的故事讲述活动走向衰落,而故事村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迅速地由价值理性向目的理性转变,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日渐强化①,这种变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显得更加明显。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伍家沟故事村由繁荣走向衰落,自觉的故事讲述活动退出了人们表演的舞台。其次,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和强劲渗透使自发的故事讲述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发生变迁是因为它们所属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为了生存下来,就必须适应它们在其中运作、并根据其进行导向的那些环境。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和强劲渗透使伍家沟村自发的故事讲述活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故事讲述传统的“断裂”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落故事讲述活动的考察,探讨了传统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从伍家沟村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自身演变的轨迹,亦可以窥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迁,以及二者之间互动演化的动态过程。
社会变迁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在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传统的兴衰存亡。传统的演变速度与社会变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社会发展比较平稳的阶段,传统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在社会急剧变动的阶段,传统则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急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传统有着自身演进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了传统的本质,并且存在某些为社会变迁所无法波及到的东西。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傅广典]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
下一条: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