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
——以伍家沟村故事讲述活动为例
  作者:周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1 | 点击数:13252
 
 
三、问题与讨论
 
通过上文的描述,伍家沟村100多年来的故事讲述活动可以形成如下的曲线:
1.两个高峰
在上面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家沟村的故事讲述活动经历了两个高峰,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两个十年。前一个十年是在大集体时代,后一个十年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土地改革以后到“破四旧”之前。1954年,伍家沟人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开始了集体劳动时期。特殊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聚会时间和场合,也为故事讲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故事讲述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因此,这一时期伍家沟村的故事讲述活动极为繁盛。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1986年以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伍家沟村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故事村,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的出版。在这十年中,伍家沟村的故事讲述活动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自发的、零散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有组织的行为,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高峰的产生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在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出现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集体意识被政治制度灌输到人们的意志中、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取代个体劳动的时候;第二次高潮则出现在国家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承认个体劳动的合法地位的时候。不同的是,在第一个时期,故事讲述活动的高潮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第二次高潮却是在多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们都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伍家沟村故事讲述活动的第二个高峰,亦即伍家沟故事村走向繁盛的历程,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个“传统的复兴”的过程。传统的复兴或称传统的重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又是从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开始的。
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受到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等人社会进化理论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化对立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人们往往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水火不相容,把传统看做是现代化进程的“阻力”和“障碍”,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彻底地予以抛弃。这种理论框架认为,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自然消失。但是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复兴现象的蓬勃兴起,国内学者对这种传统—现代化二元对立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本土的现象进行研究。②结合伍家沟村故事讲述传统复兴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复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官方的认同和支持为传统的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不仅放松了对民间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控制,而且利用种种有利条件,调动传统文化的因素来确立新的民族认同。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复兴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并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有关学者和部门适时提出了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建议,并被政府采纳。李征康下去调查的时候带上市里为“三套集成”工作开具的介绍信,这给他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仅村干部热心,就连普通村民都紧密配合、积极参与。这样,他的搜集工作才得以走上正轨,伍家沟村才得以从“三套集成”工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最终成为和耿村齐名的故事村。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在场成为民俗传统的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之一。官方的认同和支持是民俗传统复兴的外部条件,也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民众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和积极参与为民俗传统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推力。
在村落当中,地缘、血缘和文化传统的同质性使人们容易建构一个象征的共同体,为作为共同体的村落制造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从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因此,他们会通过种种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民俗传统,并借此表达出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伍家沟村流传着许多新鲜、奇特的民间故事,很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故事为当地所独有。这些故事古朴刚健,是伍家沟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们借助这些故事营造出村落的认同,表达了他们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自豪。在伍家沟故事村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村民们通过面向外界的讲述活动展示他们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文化,通过参加故事大赛来表达他们对本村故事讲述传统的自我认同和强烈自豪感。正是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故事村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伍家沟村才能成为世界闻名的故事村。因此,民众的自我认同和积极参与为民俗传统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推力,民众自身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第三,学者的关注促进了民俗传统的复兴。
学者与民俗传统的兴衰存亡也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包括民俗学者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关于“迷信”、“落后”等观念的生产,使得全国各地许多民俗传统面临被“改造”、甚至被“摧毁”的命运。时过境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知识分子又在民俗传统的复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伍家沟故事村发展的过程中,学者的初衷是从学术目的出发,去论证该村故事讲述传统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去保护和发掘珍贵的文化资源,他们的这种努力在客观上提升了伍家沟村的知名度,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韩致中多次深入伍家沟村实地调研,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把伍家沟村誉为民间文化的“半坡遗址”,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里的情况。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也曾亲临伍家沟村考察,肯定了伍家沟村的研究价值,并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使伍家沟村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注意;同时,他还利用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把伍家沟故事村介绍给加藤千代等国外学者,使伍家沟进入了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后来,加藤千代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聘专家给予伍家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联合国派遣专员来伍家沟调查并录制了资料片。学者们的这些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故事讲述传统的复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傅广典]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
下一条: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