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存的《阿诗玛》文本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文本和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本文借鉴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学术资源,通过对《阿诗玛》口头文本及源于口头文本的细致梳理和解读,阐明了共时的叙事表演与历时的口头传统对文本形态的塑造作用;并通过对《阿诗玛》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的学术史反思,探讨了改进民族志工作的必要与可能。
[关键词] 文本类型;叙事表演;口头传统;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2-0089-11
一、 文本类型:从记录本、手抄本到整理本
《阿诗玛》是长期流传在云南省路南县(今石林县)圭山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首长篇故事歌。这里之所以使用“故事歌”而放弃惯常使用的“民间长诗”或“民间叙事诗”,主要是考虑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①毕竟,“《阿诗玛》是撒尼人民用惊人的记忆力口耳相传,以歌唱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毕志峰,2002:300)
在中国民间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谱系中,《阿诗玛》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2004年8月在云南石林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美国洛杉矶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司佩姬(MARGARET SWAIN)女士提交了一篇题为《阿诗玛哪里来:撒尼人彝族文化和世界主义》的论文,文章以“作为彝族女性的阿诗玛”、“作为中国女性的阿诗玛”、“作为世界女性的阿诗玛”来结构,恰好隐喻了《阿诗玛》在民族、国家、世界三重语境下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上述过程仅只是汉语叙事诗《阿诗玛》的经典化,而非彝语故事歌《阿诗玛》的经典化。为了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必须对现存《阿诗玛》文本的类型作一番细致的分析。
在传统口头文学文本的分类问题上,美国学者约翰·弗里(JOHN MILES FOLEY)和已故芬兰学者劳里·杭柯(LAURI HONKO)的理论探索是值得借鉴的。他们把传统口头文学文本分为三类,即口头文本(ORAL TEXT)、源于口头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和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顾名思义,口头文本是指以口头而非书面形式传承的文本,它们活态地存在于具体表演和与之相关的语境中,同一口头叙事在不同的演述场域中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文本风貌,大量异文由此产生。源于口头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密切相关的书面文本,这些文本通常用当地文字写定,但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已无从考察。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是指由编辑者对某一传统中的口头文本或源于口头的文本进行加工、修改后创作出来的文本,常常带有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倾向。通常所见的情形是,来自学院、政府和出版社等实体的城市精英将若干原始文本剪切、粘贴到一起,以书面形式出版发行。这些文本已经很难反映地方性知识的原貌,它们的预期读者有时甚至不包括文本汇集地的民众。
参照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对《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和《阿诗玛文献汇编》二书①中所载的32个《阿诗玛》故事歌文本进行分类,以甄别其中的异同。②《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阿诗玛原始资料集》的增订版,其中“既有古彝文译稿,又有口头记录稿;既有诗歌体,又有故事体;既有文学资料,又有音乐资料,囊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能得到的所有资料。这是迄今为止,有关《阿诗玛》的最原始、最完备的宝贵资料,是研究《阿诗玛》最权威的版本”。(李缵绪,2002:485)书中共收录《阿诗玛》故事歌原始文本24个③,其中口述记录本18个,手抄本6个。它们都已不是彝语文本,而是经过迻译的汉语文本。④这18个口述记录本分别得自1953~1963年间的三次田野调查,其中只有1个文本是先用彝语记录下来后再翻译成汉语的,剩下的17个文本都是彝语讲述、汉语翻译、汉语记录同步进行的。如果放宽标准,可以将这18个记录本看做口头文本(文本编号及简况见附表1)。剩下的6个手抄本起初全用彝文(民间又称“贝玛文”或“毕摩文”)写就,属于彝文经籍,后经当地毕摩(如金国库等人)翻译,转写成汉文,它们应当属于源于口头的文本(文本编号及简况见附表2)。《阿诗玛文献汇编》“是目前最齐全的《阿诗玛》文献集”,(美雨,2003:510)囊括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整理的8个版本的汉文《阿诗玛》故事歌。这8个版本又可细分:其中3个版本由彝文古本汉译而成,应被视为源于口头的文本(文本编号及简况见附表3);另外5个版本则是在大量异文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具有“再创作”的性质,因而属于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文本编号及简况见附表4)。
不难发现,所谓《阿诗玛》的“经典化”,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及其衍生物的风靡,而大量口头文本和源于口头的文本仍在公众乃至学界的视线之外。此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第一,通过对《阿诗玛》口头文本和源于口头的文本的细致分梳,我们可以获致哪些洞见;第二,现存的几个《阿诗玛》整理本是否还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以下就是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的初步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