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张勃]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20510
 
 
三、改火之制的复兴对寒食节禁火习俗的重构与清明节日的兴起
改火曾经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对于改火习俗的成因,汪宁生先生在《改火与易水》中有过论析:
 
改火之俗原与古人用火方式有关。虽然旧石器时代人们即发明人工取火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动辄就生新火,而是采取保存火种使其昼夜不灭方法,来保证人们取暖、炊爨、照明等日常需要……
在远古人类心目中,万物有灵,火自不能例外。火焰的不断跳动,小火迅速变成大火,再加上火种的长年不灭,使火更像一种有生命之物。故世界上拜火习俗普遍盛行,凡是人类遭受与火有关的灾难,都认为是火的精灵作祟。而由于火种长年不灭,又使人们认为作祟者多是这些旧火……人们为了免除旧火的危害,除了平常对火要小心地供奉献祭及恪守一系列禁忌外,还要举行禳解仪式,定期改火即其中的一种。[19]
 
 有关我国改火的记载,比较早地出现于《管子》中。《禁藏》载:“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抒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20]又《轻重己》亦载:“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21]《论语·阳货》中也提到:“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取火,其可已矣!”由此可见先秦时代改火习俗的盛行。
改火之制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日冬至,钻燧改火”的明确记载。此后改火之制停止了。只是到了隋代,又有人旧事重提,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隋书·王劭传》云:
 
劭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主食厨,不可不依古法。”上从之。
 
“上从之”,意味着曾为古礼又一度湮没人世的改火之制,因为个别文人的提倡和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而梅开二度!而到了唐代,改火的做法不仅在宫廷中、也在民间普遍流行开来。与前代不同的是,唐代的改火虽然深受被官方和知识精英视为周代定制的“四时变国火”的影响,但并没有按照“四时变国火”的法则行事,而是以“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22]为依据,借取了在民间已广为流行的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将改火集中于寒食清明期间,一年一度进行。
禁火是寒食节的核心节俗。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有些学者以为在于古代的改火之制,[23]而笔者以为它原与改火没有任何关系。[24]其实即便如这些学者所言,寒食节禁火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之制,之后二者也是各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演变。就古老的改火而言,它一直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去兹毒”、“寿民”、或者“救时疾”,大约在东汉时期归于沉寂,隋朝时重又提起。而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唐朝以前,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屡屡被官方禁断的一项禁忌性质的习俗活动[25]。且虽屡遭禁断而未归于沉寂,反倒一步步播布开来,至少在宗懔生活的南朝时代,禁火习俗已经从北方流传到南方的荆楚地区。
如果说唐代以前,寒食节的禁火和古老的改火之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那么在唐代,二者就真的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下一条: ·[张勃]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相关链接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萧放: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郜冬萍 周磊]清明节中的游艺·[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古人如何过清明·[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
·[周星]从“亡灵”到“祖灵”或“英灵”:清明墓祭的文化逻辑·预告║ 清明,拥抱春天的节日(CCTV-10 科教频道,2018年4月5日18:55)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张隽波]清明节:现代节日体系构建的先行者
·[严昊]吉祥思维在清明民俗文化时空中的嬗变·[冯志洁]江南蚕桑区清明卜叶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