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姚力]我国口述史学的困境与前景
  作者:姚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7 | 点击数:16076
 

  第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学传统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础,这是口述史学成长的独特优势。口述史学的发展首先应该从中国史学的理论和传统中汲取养分,如对口述史料收集与使用的技巧;对文献资料的征引与钩沉,都是口述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此外,口述史学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口述史学工作者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方法,才能进行科学的历史研究。也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解决口述史的客观性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可信度问题。口述史学工作者要始终明确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真实去诠释和再我们

  所掌握的历史资料,而不能将历史看成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社会科学中史学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最强,而口述史学研究的内容距离现实较近,一般又偏好于官方史书中未记录或记录较少,或档案资料中未被解密或争议较多的历史,这些内容常常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会影响到民族的利益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同时,因为口述史的可读性和关注的秘密话题,使读者对口述史情有独钟,不仅爱读,而且愿意接受。一些人便利用这一点,在没有文献补正的条件下,大搞所谓的口述史,比如近年海外出版的某些书籍,极尽造谣、污蔑为能事,破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以达到反华反共的目的。这些客观事实都提醒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坚定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史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为什么人写史,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史,怎么写史的大问题。要让口述史为学术研究服务,为凝聚中华民族服务,为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的历史尽管还不算长,但这“千年仅见的变局”为口述史的写作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史是最适宜运用口述史进行研究的历史,从1949年一个崭新国家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辛探索,一次次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的大潮冲击和影响了整个社会,其变化的程度之深、速度之快、覆盖之广,为世界史所独有。在迅猛的社会变迁中,国家权力和政治力量镶嵌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在他们观念中打上了极深的烙印。基于“自下而上”历史理论的口述史学,可以在对民间社会的问讯中,探讨民众生活世界与国家力量的互动过程,并以这种民间社会的自主性和生命历程来重建这段存活于记忆中的历史。正如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指出的:“口述史学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9]

  第三,当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局面推动了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也为它们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正是口述史学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的潜在价值和作用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历史也被提升到了“软武器”的重要地位。前不久党和国家不但下达了专门文件,还加大了对该领域研究项目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亟待建设的中国口述史学要求我们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中,一方面要有步骤地加快口述史学在理论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地开展口述史的收集工作,力求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给历史研究注入鲜活的史料,给资政育人的学术传统提供取之不竭的素材。而这恰恰是建设一个既富理论创新,又可普遍应用的口述史学的基本前提。相信肩负这一使命的同仁们付诸实践之日,就是中国口述史学黄金时代的来临之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现代人的乡土情结
下一条: ·[访谈]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