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岳永逸]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4 | 点击数:28278
 

     

近两年来,随着龙祖殿的修建,与龙牌会相关的仪式发生了变化。龙牌被固定在了龙祖殿,由当年的轮值会头家安排家人负责在龙祖殿伺候龙牌。有意思的是,通常是轮值会头家的老人与小孩一同住在龙祖殿中。龙牌主要由老人看护,老人照顾小孩,小孩在陪伴老人的同时也看护老人,龙牌则保佑老人、小孩及其家人。人们平日在家居这个相对私性的空间中许愿还愿等祭拜行为挪移到了龙祖殿这个相对公共的空间中举行。根据笔者的调查,与以前相比,到龙祖殿中祭拜的人并无明显的增多和减少。龙牌会期间的仪式也少了从当年轮值会头家到临时搭建的龙棚,再到下一位轮值会头家的首尾的迎请以及游行仪式。2003年,尽管从范庄的单位、个人和商人集资不少,但修建龙祖殿的经费仍主要是龙牌会和会头们分担,这使龙牌会资金出现严重不足。当年,在龙牌会一直具有相当发言权,并作为龙牌化身的一位女香道的游说下,龙牌会勉力请了戏班唱戏。2004年,龙牌会没有请戏班唱戏,会的规模已经缩小。2005年,一直由龙牌会承担的专门招待嘉宾的小伙房的花销改由村委承担。尽管龙牌会期间,村委的广播还是在为龙牌会宣读着戒五荤、献车、献菜、捐款等名单,但会头也就基本围绕龙祖殿和大伙房活动。同时,由于前来的调查者、记者人数的减少,也没有人再出面张罗、组织座谈会。[1]
在还热衷于追求财富、名利和急于满足物欲享受的大背景下,当今中国都市人或富裕阶层还没有太多的余暇或情趣想象与回望并不遥远的乡村,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仍在与高贵-低贱相伴的城乡对立的思维模式中俯视、鄙弃乡村的落后与贫穷,也鄙视与乡村相连的现代性很强的民俗文化。虽然龙牌会期间的集市欣欣向荣,但是以龙牌会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仍主要处于言说阶段。平常并没有专门旅游的都市人或外乡人前往。

正因为学者及其研究对勾龙之说的引用,对龙文化、龙精神的发掘,和这些学术普通话被范庄不同群体及时回收、利用,才有了龙祖殿的成功修建。迥异于龙牌会,同样属于范庄镇东部边缘的铁佛寺的庙宇、塑像则屡遭摧毁,过会也在禁止之列。有意思的是,受地方文化人所收集整理的传说的影响,在常信,信仰水祠娘娘的人们也在极力利用“娘娘救刘秀”这个规范化的传说,将水祠娘娘庙会合法化,并试图建立“刘秀走国文化博物馆”(岳永逸,2004a2005a)。在2000年摧毁的铁佛寺庙的废墟上,人们也在2002年四月初八的铁佛寺庙会期间,举行了同样只给政策的,有县、乡、村三级政府代表参加的“赵县梨园民俗旅游度假村”的奠基仪式,各方也正在极力发掘作为民俗、传统的铁佛寺庙会的文化价值。甘肃大川人也成功地利用了其姓“孔”的契机,在改革开放后修建了孔庙,并将发扬儒家文化和祭祖巧妙的结合起来(Jun Jing,1996)。在陕北榆林,在老王的带领下,同样以能保家卫国和解决人们生活中失衡的黑龙大王信仰及其实践为基石的黑龙大王庙庙会则已经顺利地发展成为能左右地方经济的、名正言顺的具有再生能力的产业公司,并拥有了自己的一所小学和得到国际性组织支持的植物园(Adam Yuet Chau, 2001)

因此,作为一种与民众相应仪式实践表述的神话传说在当下的乡村生活中,尤其是信仰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现实语境下,它们又是怎样发生渐变并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神话联姻?这是否有某种必然?在中华大地上传承、绵延的,现今被第三者利用的民俗将走向何方?在中国传衍千年并被历代统治者压制、打击、改造和利用的乡村庙会的生机究竟在哪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民俗学主义的引导下,本文尽可能多地考察了当今社会变迁下,以龙牌会为代表的华北乡村庙会的多种行动主体的地位、角色,但本文的分析仍然是不全面的。在某种意义上,本文仍仅是当今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分析。庙会在当今乡村生活中的经济学意义和庙会自身的经济学原则,庙会在民众教育中的地位,同一地域乡村庙会之间的互动,对在神圣-世俗、狂欢-日常或常-非常等源自于西方分析框架下对庙会研究的检讨,对庙会机械的功能主义研究的检讨,以及对中国民间信仰中超自然观念世界中神、鬼、人模式的反思,等等,都只有留待他文与将来了。 
 
参考书目

八木康幸,2003,〈フェイクロアとフォークロリズムについての覚え書き――アメリカ民俗学における議論を中心にして〉,《日本民俗学特集〈フォークロリズム〉》23620-48

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刁统菊,2003,〈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民族艺术》4104-08

法橋量,2003,〈ドイツにおけるフォークロリスムス議論のゆくえ――発露する分野と限界性〉,日本民俗學特集〈フォークロリズム〉》23620-48

傅振伦纂,1930,《民国新河县志》,民国19年铅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高丙中,2000a,〈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100-09

——,2000b,〈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收于《仪式与社会变迁》,郭于华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10-337页。

——,2004,〈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民间文化论坛》613-18

——,2006,《一个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志》,《社会学研究》1154-168

郭于华,1996,〈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读书》1048-54

顾颉刚编,1928,《妙峰山》,广州:中山大学语史所。

河北省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赵县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河野真,2003,フォークロリズムの生成風景――概念の原産地への探訪から〉,《日本民俗学特集〈フォークロリズム〉》2363-19

李鸿章等修,[1884]1934,《畿辅通志》,再版据光绪10(1884)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李亦园,1998,《宗教与神话论集》,台北:立绪文化事业公司。

——,1999,《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李世瑜,1948,《现代华北秘密宗教》,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历史系。

李景汉,[1933]1986,《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景之,2002,〈清代民间宗教研究——关于信仰、群体、修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刘其印,1997,〈龙崇拜的活化石〉,《民俗研究》1:87-91

刘锡诚编,1996,《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刘铁梁,1999,〈村落庙会与公共生活秩序〉,收于《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编辑,台湾政府文化处出版,第135-147页。

——,2000,〈村落庙会的传统及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收于《仪式与社会变迁》,郭于华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54-309页。

吕微,2004,〈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民间文化论坛》5:3-8

朴广浚,2004,〈中国傩戏与韩国假面剧比较研究——安徽省缟溪曹村傩戏与庆尚北道河回村的田野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濮文起,2000,《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森田真也,2003,〈フォークロリズムとツーリズム——民俗学における観光研究〉,《日本民俗学特集〈フォークロリズム〉》236:92-102

宋颖,2002,〈龙牌会的妇女习俗及其价值〉,收于《河北省首届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省赵县文物旅游局辑印,54-64页。

孙传栻纂修,1897,《直隶赵州志》,光绪23年刻本。

陶立璠,1996,〈民俗意识的回归——河北省赵县范庄村“龙牌会”仪式考察」,《民俗研究》434-43

王斯福,1997,〈农民或公民?——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收于《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王铭铭、王斯福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19页。

王铭铭,1998,〈象征的秩序〉,《读书》259-67

王晓莉,2002,〈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香客村落活动的研究——以北京地区与涧沟村的香客活动为个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晓群,1998,〈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的碧霞元君信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史〉,《民俗研究》342-51

西村真志叶,岳永逸,2004,〈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民间文化论坛》670-75

薛艺兵,2003,《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苑利,2000,〈华北地区的龙王信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岳永逸,2003a,〈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民族艺术》243-54

——,2003b,〈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民俗曲艺》142207-72

——,2004a,〈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143213-69

——,2004b,〈庙会的生产——当代河北赵县梨区庙会的田野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a,〈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 3:95-102

——,2005b,〈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9-78

——,2008,〈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开放时代》1101-121

岳永逸、王学文,2008,〈嬗变的醮会:华北豆腐庄皇醮会个案〉,未刊稿。

赵宗福,2002,〈甘肃省泾川王母宫庙会及王母娘娘信仰调查报告〉,《民俗曲艺》137:141-63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1985,《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报告》第3卷,东京:岩波书店。

周虹,1996,〈龙牌会初探〉,《民俗研究》444-49

Chau, Adam Yuet. 2001. The Dragon King Valley: Popular Religion, Socialist State, and Agrarian Society in Shanbei, North-central China. Ph.D.diss.,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Durkheim, Émile.著,狄玉明译,[1982]1999,《社会学方法的准则》(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北京:商务印书馆。

Elias, Norbert.著,王佩莉译,[1976]1998,《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之第1卷《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Über den Prozeβ der Zivilisation : 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 Bd. I: Wandlungen des Verhaltens in den weltlichen Oberschichten des Abendlandes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Frazer, James George.著,徐育新等译,1998,《金枝》(The Golden Bough),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Goffman, Erving.著,黄爱华、冯钢译,[1959]198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Hinton, William.著,韩倞等译,[1966]1980,《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FANSHEN: 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北京:北京出版社。

Hsu, Francis L.K.著,薛刚译,[1963]1990,《家族种姓俱乐部》(Clan, Caste and Club),北京:华夏出版社。

James C. Scott,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Jing, Jun. 1996.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rice Halbwachs著,毕然、郭金华译,[1992]2002,《论集体记忆》(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Naquin,Susan. 1992. “The Peking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nd Sacred Site.” In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edited by Susan Naquin and Chün-fang Yü.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33-77.

——. 2000. 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ul Connerton著,纳日碧力戈译,[1989]2000,《社会如何记忆》(How Societies Remembe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edfield, Robert. 1960.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Little Community first published 1955 in Sweden as vol.5 of the “Gottesman Lectures.”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originally published 1956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ll rights to both books reserved and published in 1960. Chicago, 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u, Helen F.著,[1997]2003,〈传统的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历史人类学学刊》1(1):99-131,原文为“Recycling Tradition: Culture,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刊载于Cultures of Scholarship, edited by S.C. Humphreys.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39-85.

Weber, Max.著,韩水法、莫茜译,[1949]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Yang, Martin C.著,张雄等译,[1945]2001,《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A Chinese VillageTaito, Shantung Province),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Xudong Zhao 赵旭东. 2003. The Logic of Negation: the Temple Meeting Festival(Miaohui) in a North China Area. Unpublished.

Xudong Zhao & Duran Bell, Miaohui, the temples Meeting Festival in North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XXI No3 November, 2005, pp457-479.

赵旭东,2006,《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社会科学》631-4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向平]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以国家公祭圣祖-先贤为例
下一条: ·[黄涛]咒语、祷词与神谕:民间信仰仪式中的三种“神秘”语言现象
   相关链接
·[华智亚]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
·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讨彩头 民谚里的“二月二”
·[岳永逸 蔡加琪]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
·[仵军智]从“过会”看关中西部农村中老年妇女的信仰活动与人际交往·[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
·[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王雪峰]生的盛宴——二月二东北节俗文化心理探源兼论龙的实质
·[吉国秀等]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王越]龙年再话民俗
·梅联华:“二月二”源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
·孔子故里“二月二经济”露端倪·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河北邯郸将祭祀“天下第一龙”·[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