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叶涛]走进“龙牌会”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7 | 点击数:25917
 
堂屋里供奉的金色龙牌雕制得非常精致,整个龙牌分为牌位和底座两部分,底座高近90厘米,宽220厘米,牌位高近170厘米,宽210厘米,整个龙牌高达260厘米,看上去非常壮观。牌位前面有一个长半米左右的透明玻璃盒,里面放着约有十几只白蛾。据当地百姓讲,龙牌是纪念勾龙的,白蛾则是勾龙的化身[2]。龙牌中间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大字,牌位上方雕刻着一只龙头,字的左右两边雕有两条龙的形象。现在这个龙牌是1996年才换的。近几年,随着龙牌会的规模越办越大,会头们觉得原来的龙牌不够气派,花了将近两万元,重新请县里的工匠雕刻了现在这个龙牌。后来在龙牌会的库房里,我们看到了已经不用的三个旧龙牌。三个龙牌自左至右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左边最小的一个龙牌,牌位和底座合起来高度只有70厘米,中间的一个高度约有90厘米,右边最大的一个高度约有120厘米。最小的龙牌只是彩绘,另外两个牌位上都贴有金粉。与现在供奉的龙牌相比,这三个龙牌都不如现在的气派。这三个替换下来的龙牌,如今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库房里,完好如初。据陪我们到库房的会头刘瑞科(今年50岁)回忆,他对于最小的龙牌已经没有任何印象,这个龙牌可能是解放前供奉的;中间的龙牌在他的印象中,他七、八岁大炼钢铁的时候,曾经在他家中供过;右边最大的龙牌是邓小平上台以后、刚恢复的时候换的,时间应该是在七十年代末。替换龙牌时要举行仪式,为牌位开光,如果不举行仪式,牌位就没有神气。
龙牌平时供奉在会头家,会头负责每天上香上供,每逢初一、十五本村或者外村的人就有来向龙牌烧香许愿的。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都要举行龙牌会,搭专门的龙棚(又称“醮棚”。过去的龙牌会有道士参加,举行“打醮”仪式。最后一次有道士参加的龙牌会是在1995年),请出龙牌供人们祭拜。
在贾瑞锁家西屋的外墙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今年龙牌会的程序,内容如下:
 
   范庄龙牌会礼仪程序
  
  腊月十六上午九点开龙牌会预备会;
  正月初六上午九点邀茶;
  正月初七上午九点庙会条理、布骤、定向会;
  正月二十六上午九点庙会具体按排落实会;
  二月初一早五点至初四下午三点戒五荤;
  二月初一早五点龙棚挂神;
  二月初一早九点请龙牌进龙棚,十一点升起龙旗;
  二月初二下午两点响棚;
  二月初二、初三晚八点三十分放烟火;
  二月初四下午一点舍饭;
  二月初四下午两点往回请龙牌;
  二月初六午前九点迎送龙牌;
  二月初六午前十二点各摊帐目向会计报清;
  二月初六晚十点向龙牌老人家报帐。
 
  戊寅年二月二修订
 
龙牌会的历史当地人多语焉不详,有的学者去查找地方文献也没有寻找到有关龙牌会的任何记载,关于龙牌会历史悠久的说法,只是人们依据龙牌会的现状所得出的推断。尽管如此,仅就龙牌会以龙作为祭祀主题而言,它的价值就不容忽视。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在其信仰体系和祭祀礼仪中,龙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龙牌会的组织形式和日常供奉方式,以及他在当地民间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使人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予以深入的探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2009-02-15 22:55: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玲]上海朱家角祭祀风俗与供品的调查研究
下一条: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王琪]服忌:一个晋东南村落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