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沈建东]永不消失的追寻
——对金煦先生民间文化领域贡献的述评
  作者:沈建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7 | 点击数:8367
 

 

金煦(19272005),满族,少年时代,由于家庭贫困,很早就在铁路局机务段当司炉工,后就读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教系,1949年11月参加革命,长期在苏州市文化部门工作,精力大多投入在群众文化事业。
按照金煦先生自己的回忆,他真正接触民间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到苏州搞采风试点,金煦组织了一个七人小组给予大力配合。他们走街串巷地寻找线索,后来主要在社会福利院里记录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这次历时一年左右的经历,不仅使他深深爱上了民间文学事业,而且掌握了忠实记录的科学方法。这对于他今后在民间文化界的许多作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文革”前,他在重点采录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出版了苏州《民间文学记录稿初编》资料本共三集,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文革”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是此前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寂灭。“文革”后不久,金煦先生就在这批内部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苏州的传说》等一系列民间文学作品集,仅《苏州的传说》一书,就先后印刷了20万册,为当时相对贫乏的文艺生活提供了一种清新的食粮,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不光如此,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唤起了金煦久被压抑的对民间文学的热情,他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民间文学事业上去,在苏州地区开展更广泛的调查采集活动。其中,尤其是由他领导、参与的长篇叙事吴歌的发掘整理工作,为苏州民间文学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甚至许多海外同行也慕名而来。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展开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编辑和出版工作,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身为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长的金煦,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上下奔波呼号,在全面领导苏州地区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搞试点、做宣传。在他及许多同人的努力下,到上世纪80年代末,苏州地区各市县资料本就全部完成了。他又在此基础上,精选主编了市卷本的《苏州民间故事》。该书正式出版后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它和《苏州歌谣谚语》一起,于1993年被苏州市政府授予文学艺术奖。同时,他还兼任江苏省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的负责人之一,完成了国家艺术科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1997年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编纂成果一等奖。
金煦先生不但在搜集、编选民间文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还坚持不懈地对自己钟爱的民间文学和民俗进行研究、探索。他先后写作了《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和研究》、《辨风正俗最其上》等论文30余篇,1992年还应苏州大学之邀为中文系宣传文化班讲了两学期的《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引导一批人走上了关心民间文学的道路。金煦先生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组建了吴歌学会并长期担任领导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六次吴歌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一批研究实绩,成为上世纪后20年江、浙、沪吴语协作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全国相关研究者的瞩目。
金煦先生一生最重大的事业,大概要数创建苏州市民俗博物馆了。出于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他利用苏州建城2500年纪念的契机,甘心放弃自己的机关工作,主动要求筹建苏州民俗博物馆。在无人无钱无地的不利条件下,他辛苦奔波、废寝忘食,硬是经短短8个月的努力,在1986年国庆前后把民俗博物馆给搞起来了。可是,他的一腔心血却遭到了当时部分领导同志的批评,认为搞这样的博物馆是在宣扬封建社会的东西,对现实生活有反面影响,一位作家甚至发表文章要把民俗博物馆归入“精神污染”的行列。在此危难时刻,金煦先生坚信自己的追求是合乎社会和群众的进步要求的,他四处找专家学者帮助鉴定,同时,自己也频繁撰文来宣扬民俗的重要意义。他曾撰文认为,苏州建成2500年,应该显示它古老而又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建立民俗博物馆并非出于“守旧思想”,而是一种“现代意识”,现代化不排斥民族化,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二十多年前金煦先生的这一见识,被历史证明为确系远见卓识。后来,苏州民俗博物馆经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而获得了肯定,各级领导才一路绿灯。等苏州民俗博物馆开张后,群众好评如潮,各地专家、领导也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取经,形成了非常喜人的良性效应。一位原来持反对意见的领导,后来经常来馆里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苏州民俗博物馆,成为了我国同类博物馆名副其实的先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关凯]社会学家怎样看待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
下一条: ·张竞生的书和写张竞生的书
   相关链接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