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柯玲]上海朱家角祭祀风俗与供品的调查研究
  作者:柯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7 | 点击数:25504
 

 

[摘要]祭祀是中国民间十分普遍的活动,祭祀供品各地也有不同的讲究。本文以对上海古镇朱家角的祭祀风俗调查为依据,简略分析了祭祀风俗及祭祀供品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朱家角;祭祀风俗;祭祀供品
[中图分类号] K8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1-0087-04  

 
朱家角位于上海市西南角,属青浦区。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村落。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商业逐日盛行,烟火千家。明万历年间,这里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靖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作如下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明末,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如今的朱家角已经成为上海的旅游古镇: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反映了朱家角的人文底蕴,众多的明清建筑依然透射出当年商富的豪奢,就连河埠、缆石也记录着古镇昨日的辉煌,茶馆的遗风更是一首从远古流淌至今的乐曲……
当然,延续着历史的还不止这些,朱家角的祭祀风俗就是一颗常常被忽略的化石。虽然在当年“破旧立新”中有不少带着迷信色彩的风俗曾被当做四旧扫除过、禁止过,但民间祭祀的实质性举动并没有停止,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都要进行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祭祀。我们把朱家角的民间祭祀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初丧祭祀,一为祖先祭祀,一为天地神祭祀。
 
祭祀程序、供品和禁忌
 
一、初丧祭祀
(一)初丧祭祀的组成
死者的祭祀分做丧、烧七、清明、周年四个部分。
1.做丧:是最为隆重的祭祀,全部亲属参加。
2.烧七:仅限直系亲属。操办初丧由儿子承担,菜肴由女儿承办。烧七中头七和七七很隆重,亲属须穿丧服。供品现在用六样或八样都行。夭亡者一般到七七结束,骨灰下葬,以后就不再举行什么祭祀仪式。 
3.清明:去世后第一个清明节的祭祀很重要,每个女儿都要烧菜拿回娘家祭奠。
4.周年:死者去世一周年,也要举行隆重的祭祀。
5.下葬:从前,土葬时是停尸三日后下葬,实行火葬后,死者的骨灰盒一般挂在客堂的墙上,至少要过一个整年才可以下葬(一年之内为“热葬”,对子女不利)。一年后是否下葬由死者的配偶决定。一般要等夫妻俩健在的一位去世后再过一年一同下葬。
(二)初丧祭祀的供品
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1.贫穷人家(祭祀的最低水准)祭祀不能少于三样小菜:一碗红烧肉,一盘小黄鱼(乡间也可用鲫鱼),一只荷包蛋。一杯黄酒(必须是黄酒),小碗里放米,内插三炷香(饭可有可无,但米必备),点一盏长明灯(三日不灭),置一双筷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语所与中国西南民族调查
下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相关链接
·[周金琰]湄洲妈祖祭祀供品调查·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