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艾米·加金-施瓦兹]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
  作者:[美] 艾米·加金-施瓦兹   译者:周惠英 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4 | 点击数:20607
 
 
仪式、日常生活和考古学 
我们在分析考古学材料时很少考虑到这样一些现象,一周中哪天用哪样东西,或者一个金属物的放置点或环境是否有着实用之外的意义,除非它发现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例如马里菲尔德描述的几种事象——大头针、鞋、瓶子——在17世纪的英格兰它们被放进烟囱,作为一个保护性仪式的遗址,从中既可以看出它们的仪式意义又可看出其对家庭用火的重要作用(Merrifield,1987:128-136)。然而,折弯的铁钉通常只被看做一个破损的建筑材料。相关民俗却表明它们常常有仪式意义,至少对于不列颠的历史遗址来说。这些民俗知识促使我们在分析古器物时提出新的问题。除了它们所在的语境、制作原料,以及进一步鉴别它们的类型、断代或外部装饰,我们还应提及这样一些问题:相似的古器物在不同语境中发现,它们的情况是否不同(折弯的铁钉主要是在炉床附近发现,而直钉子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可发现)?一种特别的古器物的在场或不在场,是否揭示它的使用、供给或信仰情况?可以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各自独立的吗?
通过揭示仪式与晚近时代世俗行为的深层结合,民俗学为所有考古学家开启了一个审视考古学遗留物的新方法。承认家庭行为可能有仪式意义,仪式当中也可能用到日常物品,我们就能在仪式与习惯行为、特殊与日常都没有割裂的语境里,思考人们如何理解它们,由此走近那些我们曾下意识看做仪式的纪念物(教堂、巨石墓群、山洞壁画)。我们应考虑行为和物质的使用、现象和遗址可能构成的多重的语境,而不要像伦弗鲁那样只考虑是什么使一个遗址、一个现象和一个古器物变得独特、不寻常。实用器物和很实际的行为也有可能被认为是仪式器物和行为。我们不仅仅要引出“日常”事象在精神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也应问及“特殊”古器物或场所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无论是合乎伦弗鲁标准的大规模群体行为,还是我从民俗中看到的小范围日常行为,都参与了人们建构与超自然世界之间关系的活动。仪式考古中的功能性和阐释性方法,过多地反映了对意义和过程的现代敏感性。即使意义与物质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民俗也能扩展我们思考的领域。
仪式和习惯作为一个连续体相对应的两极,共同构建了人们与日常世界和冥界之间的关系。由此,两种遗址(日常和仪式的)语境都得到扩展,并且分析和表述的范围也扩大了。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也使我们有了处理遗址景观的新方法。我们发现大规模遗址中符合伦弗鲁仪式标准的物质,它们常常颠倒正常的社会关系以使之更加明确。在小范围遗址中,我们则可能只发现有实用功能的物质。但在二者之间,把它们联系到一个复杂意义网络中的,是通过实际使用把人们与一个更大世界联系起来的日常物质。民俗为考古学家开辟了一条途径,来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世俗与精神是怎样通过物质文化进行整合的。
 
鸣  谢 
苏格兰和马萨诸塞州的许多人士给我提出过建议,帮我搜寻材料,支持我写作并修改此文。我特别要感谢阿维·斯瓦茨(Ave Schwartz)、伊丽莎白·斯瓦茨(Elizabeth Schwartz)、马丁·沃布斯特(Martin Wobst)、约翰·麦克唐纳(John Macdonald)、安尼·麦克唐纳(Anne Macdonald)、雷贝卡·麦凯(Rebecca Mackay)、马丁·威尔德古斯(Martin Wildgoose),以及苏格兰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和爱丁堡大学苏格兰研究学院(School of Scottish Studies,University of Edingburgh)的工作人员。马修·约翰森(Matthew Johnson)和一位匿名评论家对文章的修改建议给了我大量的帮助。本文所做研究受到西格玛研究基金(Sigma-Xi Grand in Aid for Research)的部分资助。
 
   ①译者注:此处有表二列出物品的范围和用途,以及材料出处,因篇幅有限此处略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叶涛]信仰、仪式与乡民的日常生活
下一条: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