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艾米·加金-施瓦兹]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
  作者:[美] 艾米·加金-施瓦兹   译者:周惠英 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4 | 点击数:20606
 
石头也有治疗和保护作用。按照格兰特(Grant)的说法,自青铜时代一直到整个中世纪,葬仪中都发现有光滑的小圆石(Grant,1961:6),而带孔的石头、绿石,以及石头的投射点被认为有魔力(Blinkenburg, 1911: Campbell, 1970[1902]; Macculloch,1936: 249),它们能作为护身符抵抗疾病、邪恶精灵或凶眼(evil eye)(Campbell,1970[1902]:90-94;Grant,1961:308-309;Rogers,1884:225)。圣井中发现有锥形石头,把马浸入水中为了给马打掉虫子(Macculloch,1936:249)。琥珀珠子(可能取自青铜时代的墓葬处)用来治疗红眼病或跛足(Henderson,1879:145)。这些石头可以看做珍贵的仪式器物,而不只是遗址偶然的发现物或自然物。另外,这些遗物的背景可能是不寻常的,但它们自身并不特殊。如果是在谷仓或房间地板上发现的,它们可能被考古学家当做自然物丢掉(如有孔的石头),或被当做“非属此地”的外来物(如在后中世纪时代的房间里发现了青铜时代的矛尖)而轻易排除掉了。
动物骨头和人骨都有治病功效。安·罗斯讲她看到人们在泉水边用一个死囚的头盖骨喝水,用以治疗癫痫(Ross,1976)。旷野里的尸体可能会让我们发现葬仪或谋杀的发生,但若把这种小发现看做小范围仪式(比如某地治疗仪式)的根据,对我们来说就不大可能了。
自然界还有些东西有保护能力。苏格兰高地很多房子外面种植的老树和花楸树,就是为了抵御妖魔和女巫(Henderson,1879:225-226; Macculloch,1936: 237-238)。最近我们调查了位于斯凯岛的考古遗址,多次发现房子附近有老花楸树的遗迹(Martin Wildgoose, personal communication,1997)。没有这些民俗知识,我们就可能只把树看做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或者是某种实用的东西(用以遮阳、挡风、晾挂衣物)。这里再次说明,无论从其材料还是语境来说,自然现象的仪式属性都不是固有的或显见的。
就像在特洛布赖恩德群岛上捕鱼(Malinowski,1948)和打职业棒球(Gmelch,2000[1971])一样,在苏格兰捕鱼是充满了仪式禁忌的冒险活动,其中有些禁忌是与物质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兔子跟猪、女人、牧师都是不祥之兆。若想阻止某条捕鱼船出行,人们就会把兔皮做成球,放在船上或鱼篓里(Anson,1965: 102-103)。把马掌和小花楸树枝系在船上则是为了防范魔法或凶眼(Anson,1965:117)。这些禁忌把日常实用行为、实用的古器物与围绕它们的仪式活动联系了起来。
仪式经常被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解释为:社会群体界定、巩固和证明其为正当社会关系的一个途径(Durkheim,1965[1912];Rappaport,1999;Turner,1969)。苏格兰民俗把界标或古纪念碑在仪式中的用途描述为,制造社会纽带。在苏格兰,直立的石堆是重要会议如加冕礼和封建法庭的场址(Grant,1961:6;Ritchie,1927:308),是立誓(包括婚礼)的地方(Livingstone,1996: 79-80;Martin,1970[1716]: 259),或是有特殊治疗功用的地方(Livingstone,1996:82)。
景观的其他现象也有仪式用途。河流对于签订和约,跟治疗各种疾病一样非常重要(Livingstone,1996:124-125)。它是可能遭遇冥界居士的地方,如同洗衣妇故事里说的,当她出现在河边洗某个人的衣服,就预示着那个人的死亡(Martin,1970 [1716])。
如洗衣妇故事所揭示,景观现象不只用于协商人类世界的社会关系,也经常是遭遇冥界,甚至不得不与冥界打交道的地方。石冢成为妖魔的住所,也是冥界的入口(MacGregor,922:28),很多有石冢的山叫做灵山(Sithean),苏格兰高地有大量关于旅行者不幸被诱进灵冢的历险故事。很多这种故事中,人只有紧紧抓住一个金属物(通常为一把刀),才能避免落入妖魔的圈套。还有很多故事讲述人企图拆除或重新使用古石头遗物,结果落入了困境。最后,民俗还记录了在古墓和直立石堆上进行的各种行为,包括放置牛奶或面包等奉献物以安抚妖魔等等。这一行为可从发现于13~14世纪的马儿岛,于青铜时代放置石堆上未去皮烧成了炭的谷物上得到例证(Martlew and Ruggles,1996:128)。
无需深入讨论这些行为对理解我们如何赋予景观以意义的重要作用(Gazin-Schwartz,1999)。这里强调的是所描述古器物的日常性。金属工具、石头和小鹅卵石、铁钉、碗、木片或整棵树、食物残余、动物骨头、珠子和小刀,如果是在一个家庭遗址发现,考古学家不会意外。如果在一个房子以外发现它们,则可能鉴定为丢失物或一次旅途中的小野炊。树木、河流、直立的石堆或小山,既是自然景观现象——取水、获取木材、纳凉的好地方——也是与久远的时代相关联的现象,而不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仪式遗址。然而,苏格兰民俗中描述的这些器物和景观的使用,使得它们充满了仪式意义。不是因为它们原本就有仪式性质——刀子当然是用来切肉,动物和谷物用于食用,铁钉用于建筑或做家具。当这些物品同样是在房间、牛栏或农场使用,但用于保护、治疗或带来好运,它们就带上了仪式意义。河流是取水的好地方,如果你想敲定一项买卖,它也是个好地方。日常用品有时也用于仪式,进而,仪式就跟日常行为卷到一起。日常的使用和仪式用途看起来是相似的,而非彼此相背。
在亚历山大·卡米克尔(Alexander Carmichael)的《苏格兰盖尔语歌谣和祷词集》(Carmina Gadelica)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书中记录了苏格兰高地很多日常实用行为,及其伴随的咒语、祷告、诗歌和歌谣(Carmichael, 1928-1954)。这部五卷的作品涉及到与劳动、季节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祷词或歌谣,也有娱乐和公共关系。它们是卡米克尔19世纪晚期从高地西部人,特别是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人那里收集来的。他们通常说是从父母或祖父母那里习得这些歌谣或祷词,而父母或祖父母也是年轻时从上一辈那里学到的。由此他认为,其中一些材料(及其伴随行为)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Carmichael, 1928: xxv)。这些讲述者、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能传承咒语,显示了知识的延续,也显示了信仰和行为的延续,除去其间几个世纪发生的相当多的社会和宗教变化。这些仪式可能有一些被基督教化而保存了下来(成为圣徒或基督的帮手);其他的则或许因为被看做与宗教无关而保存下来——看做如同犁地和做饭一样的“实际”行为。最后,据说不再活跃的一些祷告和仪式,可能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但不再有人信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叶涛]信仰、仪式与乡民的日常生活
下一条: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