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大展现场:传承民间手工技艺
——200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报道一
  作者:俞灵 吴艳 贾兴鹏 马衣努·沙那提别克 付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8139
 

达斡尔族传统纸偶玩具“哈尼卡”

  中国有着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形成了诸如木作、雕琢、烧造、冶炼、铸造、錾锻、纺织、印染、缝纫、刺绣、编结、彩扎、髹饰、装潢、制笔、造纸、印刷、制革、酿造、榨取、烹饪、炮制等难以尽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和知识。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艺,是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彰显中华文明独特品格和民族气质,凝聚中华造物技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体现各族人民卓越创造力和雅致生活情趣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少数民族的手工技艺不但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更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少数民族同胞而言,手工技艺不仅是一门活计或谋生手段,他们更是靠它传承独特的审美文化,传递亲情、友情、爱情,他们对这些技艺和工艺品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李兴昌
制茶

   云南贡茶制作技艺

  展演人:李兴昌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之一,300年前曾经作为贡品。普洱茶产于云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府集散而得名。来自云南普洱市宁洱县的彝族李兴昌是普洱贡茶制作工艺的第八代传人。普洱贡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属家庭作坊生产的,以代相传;二是属茶商雇佣人员生产的,以师徒相传。“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是生活在宁洱县的彝族村民们的特殊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我们彝族都离不开普洱茶的”,李兴昌说。在普洱地区的彝族家庭家家都有自己的茶林,少至三五亩,多至十几亩,除了自产自销外,外地游客的需求也大大激活了普洱贡茶的市场。李兴昌有一个18岁的儿子在上高三,他非常支持儿子考大学,但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自家的独门手艺传承下去,虽然,他已经有了好几个徒弟。 

 

彭措泽仁

  印刷

  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展演人:彭措泽仁(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展台边,彭措则仁演示着用瑞香郎毒(一种草本植物)制作纸浆,这种特殊植物做的纸就是藏纸,因为瑞香郎毒有轻微毒性,所以藏纸不会被虫蛀,保存的时间长。“藏族人应该用特有的藏纸” 彭措则仁说。现在54岁的彭措则仁做了30多年雕版印刷,对这门手艺很有感情,能够从事经文的印刷,这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彭错则仁非常希望能有人传承这门手艺,也收了一些徒弟,前后有20人左右。

  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古老的藏族文化也面临一些问题:因为这门手艺不会带来很高的收入,学习雕版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意识到保护这种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在县里开办了雕版培训班,并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波空论
云南贝叶经制作技艺

  展演人:波空论

   波空论在展台上安静地雕刻着,木质的笔里裹着细细的刻刀。他正往“贝叶”上刻傣文经文,贝叶是经过处理的干的棕榈树叶。有人前来询问,他不会讲汉语,就礼貌地微笑,让同伴帮他翻译讲解。波空论12岁进寺庙当和尚,开始学习书写傣文和贝叶经制作。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男孩一般都要进寺院出家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贝叶经制作,但能学多少,能坚持多长时间,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全看自己。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竿镇,人们在佛事活动中经常需要“赕经书”。这时就需要贝叶经。但是贝叶经的价格不高,制作又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另外,现在很多人都选择赕纸质经书,对贝叶经的需求也越来越少。做贝叶经没有师徒传承,大家都是从寺院学习。曾有人想拜波空论为师,他不收。他认为,做贝叶经是一种修行,应该去寺院一边修行一边学习,不能随便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文化报]盘点2008:“非遗”保护
下一条: ·非遗大展现场:彰显民族独特气质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