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翁敏华]传统节日“画船”上的戏曲之魅
  作者:翁敏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9 | 点击数:4963
 


    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 成。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  

    今年元宵节,上海昆剧团的品牌项目“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再度推出,邀请新年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世博建设者们,走进上戏剧院,观赏古老而典雅的昆剧《紫钗记》慈善公益演出。结合民俗节庆,展示和推广传统戏曲,很有创意。早在5年前,上昆就举办了“七夕版《长生殿》”公演,效果很好,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去年,他们推出民俗节庆系列演出:Let’s戏元宵《风筝误》、丽人上巳曲会、端阳曲会、七夕情未央、中秋曲会再现,等等。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传统节日靠戏曲传承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   

    就拿这次上昆上演的《紫钗记》来说吧,汤显祖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情爱故事,与一个个节日捏合在一起展示,融合在一起表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剧中,立春日是霍小玉“上头”即行成人礼的日子,元宵节是她与李益相识并一见钟情的日子,花朝日是他们成亲的日子,两年后的寒食节是他们离别的日子,七夕情未央两人两地相思、一样难眠,中秋时节成了李益与众将士“征人望乡”、“月圆人不圆”的底色,而重阳则是小玉“思妇牵挂”、为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置办寒衣的时辰。汤显祖《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时间的背景,并不是平面地机械地用用而已,而将它们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中“节点”意义的文化标识。   

    传统节日,正是靠民间过着、戏里演着,这样传承下来的。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紫钗记》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描绘的节日。“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的相助,伏下了一笔。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于飞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两人的合唱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的。   

    元宵是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日子,男女青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的“情人节”。《紫钗记》将元宵作为霍李爱情的主要时间背景,突出了其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情感主题和艳丽色彩,也使他笔下的霍李爱情蒙上了一层迷离浪漫的情调而如梦如幻。   

    昆曲展示给我们的元宵节,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节日!   

 文娱体可搭节日“画船”  

    上海昆剧团的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他们的民俗节庆系列演出,既丰富了节日活动,又展示了表演艺术,使昆曲和传统节日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保护和发扬,真可谓双赢互利。当然,在舞台演出之后,如果增加一个演员与观众“互动”同乐的环节,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则会创造出更浓的节日气氛。月下踏歌,自古也是我们元宵节的节目嘛。   

    我们应当懂得,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保护的首要目的是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上昆民俗节庆系列演出的创意,不仅各剧团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许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都可以“搭乘”传统节日这一条美丽的“画船”。   

    上海世博会期间,将会遇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这里面大有文章好做。端午节的裹粽子、做香囊、表演《屈原》戏剧;七夕节的望星空、穿巧针、牛郎织女故事,李(隆基)杨(贵妃)爱情剧;中秋节的赏月、品尝月饼、月下踏歌、以曲会友;重阳节的登山、登楼、吃重阳糕,表演陶渊明剧……在传统节日这条“画船”上,正可以徐徐展示我们古老而时新的文化艺术给世人看。   

    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且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大都市,是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好好地去完成它。(来源:文汇报)

    (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2月09日 08:37: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冬颖]《诗经》中的情人节——上巳节
下一条: ·[新华社访谈]乌丙安:过好元宵节是延续民族的文化记忆(视频)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