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华文]洞房经:文化的神话
——温黄平原“洞房经(歌)”习俗的思考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6095
 

 

[内容提要] 公元前三世纪后叶,楚国灭越,越民族之一部分越过宁绍平原南边的山脉,或从宁绍平原沿海,来到了三面由天台、括苍、雁荡山脉环抱、一面面海的临海——温黄平原,占据了灵江、瓯江流域。他们与先前即已到达并居住在此的吴越后代,共同建立起了东甄国,历史上也称为东越。还有一部分越族后裔则继续南迁,到达今福建,建立闽越。越民族虽然亡国而迁徙,但他们没有丢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气候、环境与宁绍平原相去极近的温黄平原,又植根下了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当然,历史的迁徙已使我们模糊了远久时期先民们那重建家园的轰轰烈烈的气象,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留给我们的直观的现实;但这不等于说,现实都是在断裂和不衔接之中再生的。祖先们的习俗和惯有的生活方式、意识在人类后来的社会行为中又得到了保存。我们下面所叙述和探讨的这种类似于神话的“洞房经(歌)”现象,正是这样的。

 

本文刊于《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尹虎彬]口头诗学与民族志
下一条: ·[陈华文]女性的骄傲
   相关链接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
·[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程慧琴 周莹茜]泰宁朱口镇“花轿迎亲”婚俗文化探析
·[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刘德谦]交杯酒及其他——漫话宋都婚俗
·[李华]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周之润]“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
·[王剑]《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刘百灵]洛阳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的文化思考·[宾秀英 青麦康珠]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婚俗的影响
·对角花苗族的“结婚节”·[王海娜]试论大理白族婚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