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黄涛]文化“自新”方有活力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9 | 点击数:3241
 

传统节日不应是古风旧俗 文化“自新”方才有活力

拓展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文化要能自新方有活力。传统节日固然是一项珍贵而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不应该是与现代社会落落寡合的古风旧俗。它既是拥有久远历史的文化遗产,又是为当代国民人人享有的生活文化。作为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庆贺方式应该在传承中不断调适。融进足够的现代性,传统节日才能在现代社会兴旺壮大。

    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首先表现在其习俗活动与文化内涵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继替与更新。一些古风旧俗是上古神话与巫术思维在后世的延续与遗留,现在这种文化观念虽然已经消亡或者淡化,但是不少古老的习俗活动存留下来,而其含义已经转变。如春节放鞭炮本为驱邪或通神,现在只是欢庆的方式;清明节的放风筝本是放走晦气的巫术,现在成为一种很惬意的春季户外游艺;端午节的划龙舟本是龙图腾崇拜仪式,现在是一种很有声势的、富于阳刚之美的体育竞技活动。另外一些较为繁琐的礼俗仪式留有传统社会儒家文化对节日习俗的浓重熏染,现代社会也需要用节日礼仪来整合人际关系、实行必要的道德宣教,但应转变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程式和内容。除了古旧习俗的“旧瓶装新酒”,传统节日还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自然派生出新的意义与表达方式,如清明节的鲜花礼品与网上墓园,大多数节日都在风行的电子贺卡与短信祝福。在我国台湾地区,传统的七夕节早已成为青年人热衷的情人节,中秋节的月夜户外烤肉聚会远盛于月饼家宴。我们还可以通过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宣传,发掘重建适合现代生活的古代节日繁盛样态,如在唐宋时期,清明节不仅是伤感的扫墓节,还是欢快郊游的踏青节;中秋节不只是家庭团聚和吃月饼,更多的是富于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的月下活动,如歌舞、饮酒、赋诗、游园、赏灯、逛夜市等。总体上说,传统节日的现代过法应增强、拓展其浪漫格调与娱乐功能。

    其次,借鉴国外的节庆方式,提炼、开发、延伸节日纪念物,用于布置节日文化空间,营造浪漫欢快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财神爷,清明节的鲜花、青草、柳枝、风筝、介子推形象,端午节的龙舟、粽子、香包、扇子、菖蒲、艾蒿、五色丝、屈原形象,中秋节的月宫、月饼、嫦娥、玉兔、桂树、桂花等。节日纪念物本是节日习俗的基本元素,但在古代社会,它们是与农业文明和传统生活浑然一体的,作为纪念物的意义就不显著。在现代社会,这些看起来有些“老旧”甚至奇异的东西,就成为人们纪念、怀恋过去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寄托物,也成为装饰节日文化空间、刺激节日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和渠道。目前传统节日纪念物的品种、数量还很少,而且面目陈旧;在使用的规模和方式方面,节日特色物品目前还主要被我们用作实实在在的节日生活用品,除了春节以外,其余传统节日很少用它们来装饰环境、营造氛围。可以说,纪念物这一节日经济市场还没有被商家充分开发。而现代节日的繁荣兴旺,商家的合理推动作用应予肯定且不可低估。

    还有,增加公共场所的庆贺活动,拓宽传统节日的展开空间。受传统社会宗族文化影响,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多为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的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在公共场所举行的浪漫轻松的娱乐活动、大型庆贺节会比较少。而传统节日传播到海外往往吸收当地注重公共活动的庆贺方式。比如新加坡的中秋节,华人社区要热热闹闹地过20多天,每晚在公共场所举行庆贺活动,如游园、夜市、灯展、游行、放烟火、灯笼制作比赛、传统京剧表演、月饼群英会、赏月诗会、猜灯谜等。传统节日要摆脱萧条、单调的局面,应多在公共场所举办欢庆游艺活动,才能过得声势浩大并富于现代气息。(黄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08-02-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家支持中国增设传统节日调整方案
下一条: ·元宵节 中国人的狂欢节
   相关链接
·[丁庆旦]断裂的传统与现代性自救·[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