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作者:陈熙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43772
 
 
四、锦绣排场:游观与装扮
 
灯市无双,看了这灯市无双,恍疑是海上山、蓬莱方丈,好一个锦绣排场。遇良宵、逢丽景,止不住心情豪放。
──〈金雀记•玩灯〉[58]
 
金吾不禁的元宵节不啻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敷衍故事的特殊舞台:城里的灯市、乡间的庙会,不仅金鼓喧阗,百戏杂陈,声色光影,一应俱全。而在这“锦绣排场”里,上演着没有脚本的节目。也正因没有脚本,所以充满着无限想象的可能:“只为这元宵佳节,处处观灯,家家取乐,引出一段风流的事来。”[59]的确,向来多少传奇故事可不都是在元宵节里发生:有人在元宵节不期相遇,有人在元宵节中定情,[60]有人因元宵节而失散,[61]有人因元宵节而“破镜重圆”,[62]甚至有人一生际遇都系于元宵节。[63]
彷佛只要置身其间,便是演员:所有的演员都在游观,而所有的观众也都在演出。甚至就连官府在灯节里的巡防戒备,也成了一种表演。如《春明采风志》提及步营曾经雇乞儿作梆夫,在元宵节里结队而行,提前打更催时:“午夜二更时,三队数十夫,相遇于桥间。各列其队,喊号一声,群梆响起,递换梆点,如曲牌然。”这种作法是否产生警示作用,不可得而知,不过对大部分民众而言,这项示警的演出,倒成了北京元宵庆典的一项戏码,许多赏灯的游人因此特地奔赴往观,显来都是“看梆而不看灯”。[64]
原来,灯会里各式精巧的灯笼固然是游观的目标,但终究不过是灯光炫耀的舞台,游观的芸芸众生本身才是游观的真正焦点。就如清代梆子戏的《看灯》一折,以进汴梁城看花灯为背景来“游戏打浑”一番。其中几段过场的唱词是:
 
正月里闹花灯,姊妹娘儿去看灯,城中士女多齐整,汴梁城中人看人。
正月里正月里闹花灯,我抱了孩儿去看灯,男男女女人无数,汴梁城中人看人。[65]
 
既然游人才是观看的主角与对象,游观的人既是观众,又是主角;既看人,复又展示自己给人看。在《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十三郎五岁朝天”的故事开头,凌蒙初引了〈女冠子〉一词,下阙是:
 
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北观南顾,见画烛影里,神仙无数,引人魂似醉。不如趁早步月归去。这一双情眼,怎生禁得许多胡觑![66]
 
词中传神地捕捉到元夕灯市里的女子“看”与“被看”的各种神态。其实“北观南顾”的女子“情眼”生波,在乎的正是旁人的“许多胡觑”。毋怪乎上面提及的《看灯》一戏里有一段情节是扮老汉的末角拉着老婆去看花灯,他老婆紧张地说:“唉呀!妳看我身上又没得穿,头上又没得带〔戴〕的,看甚么灯!”[67]的确,没有新衣装扮,拿甚么去“见人”!
在灯会的这个“锦绣排场”里,不仅是一座士女村妇争妍斗艳的伸展舞台,同时也是一场易性变装的化妆舞会。早在隋文帝时代,柳彧上书罗列元宵节诸般违制的活动时,便对当时“人戴兽面,男为女服”的情形大张挞伐。这种化妆或变装的情形其实一直延续至明清,不少地方志都提到灯节时“少年朱衣鬼面相戏剧”的场面,[68]或言“市井童子彩衣鬼面,鸣金鼓,入人家跳舞索赏”的情形。[69]而这种男扮女妆演戏唱歌,喧声达旦,正是“闹元宵/荡元宵”的重头戏。道光年间的《修仁县志》(1830)即言:“自初十至既望,民间竞尚龙灯,或令童子改扮女装,各持彩灯踵门欢唱,笙歌之声喧衢达旦,名曰闹元宵。”[70]根据光绪廿七年(1901)《申报》的报导,浙江宁波每年元宵前后的赛灯游行里,也特别遴选五位俊男子,“装束如美女,高骑骏马”,名为“女太保”。[71]
不过这种“朱衣鬼面”、“男扮女妆”以扮花灯、闹元宵的表演,显然是由当地组织的社会来安排。北方扮唱多以“秧歌”为主,如陕西省《绥德州志》(1905)所载,在灯节夜里,“金吾不禁,乡民装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秧〕歌为乐。谓之灯节”。[72]其进行方式,一般是“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圆木,嘎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镫、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往往彻夜演出──“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73]在湖北房县过灯节,不仅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软索、节节高、鳌山等灯”,更有大型“秧歌灯”的演出:
 
十百为群,诣人家置高脚灯于四角,进退分合,左右贯,谓之“跑阵”。其花面红衣,以白折兜胸胁,两手执木棒于阵间倒行者,曰“跳和尚”;毡帽笼头,花巾结额,番披羊裘,执败蒲扇,指挥跳谑者,曰“跳叶子”;装妆妇人者,曰“拉花”。[74]
 
虽然康熙廿九年(1690)曾明白宣谕禁止“秧歌”的演唱。认为在通衢肆行唱演秧歌,往往是“成群女装,穿甲执棍,互演跳舞,甚属非理。”因此命令“步军统领严加巡察缉捕”。[75] 不过北京城里民间唱秧歌之风显然从未根绝,陈康祺在《郎潜纪闻》里仍将“唱秧歌”列为北京元宵节里民间的一项主要庆祝活动。[76]甚至在嘉庆、道光之前,在宫中施放烟火的节目里,都还有安排一三层的大架,第一层写着“天下太平”四个大字,第二层安置鸽雀放飞,取意“放生”,第三层便是四个小儿击着“秧鼓”、唱着“秧歌”。[77]可见宫廷元宵庆典里亦难免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8-12-29 20: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下一条: ·民俗学家支持中国增设传统节日调整方案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比利时狂欢节发生反犹事件 教科文组织考虑取消其“非遗”称号·青浦闹元宵记忆
·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赵德利]人神欢愉 家社同庆·[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
·多彩民俗闹元宵·骂社火:中国春节狂欢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