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节断裂现状
我国现有的法定节日有10个,分别是: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其中只有春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其他节日,或来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国庆节),或与国家、政府的行政设定有关,有的则是采用国际公例,总之多是近、现代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
这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很重要的一个表现。
我们再把时间上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政府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同时,民国政府还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甚至为此采取了很多极端的做法,“当时的所出现的行政措施严重到这种程度———卖年货就要把店铺砸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刘魁立先生介绍说。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帐,依旧按照农历庆祝传统节日,但是公历纪年却由此确立下来。“更何况胡适大概在1921年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所有这些对传统文化的不关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干预的强硬方式,到1929年甚至把农历全都废掉了。”“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导致我们自己对传统节日变得很淡漠了,相反却对国外的一些东西趋之若鹜。比如说现在的年轻人心中,就有了所谓的‘个性解放’的需求,他们把过去倾注在以家庭、宗族为主的节日身上的热情,转向个人节日,于是像什么情人节啊,愚人节啊就开始在城市里面流行起来。”
“现在年轻人也不是不过传统节日,但是他们不明白怎么回事,一问全不知道”。李露露说。在谈及新作的创作以及出版情况时她表示,新书《中国节》是在10多年前自己与同事的旧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增补、修订完成的,目睹十几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变迁她深有感触:“随着我们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民间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正在面临消失。传统节日也在不断淡化,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我感觉抢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文化界当中,这一呼声也很高。”
刘魁立把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定义自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后始,李露露强调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强势冲击。实际上,人们在节庆期间(包括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衣、食、住、行等消费生活观念、方式上的具体改变,直接反映了中国民众正经历一场世界观的巨大转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6年01月04日12:25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