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钟敬文等:《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作者:钟敬文 执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4 | 点击数:17077
 


  民俗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部门。在今天,世界上许多文化、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已经建立起这门学科;有些国家,这方面还有着相当高度的发展。

  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在这方面先后都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学术观点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国解放以后,这门科学的某些部分,有一定活动与成就,例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的搜集和探究、好些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记录或研究。但是,民俗志、民俗史等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却没有被提到编纂、研究、出版的日程上来,更不要说概括的专门理论研究的出现了。

  我们的国家,是有三千年以上文字记录的历史的国家,是拥有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具有优越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难道我们可以没有一部比较像样的民俗志和民俗史著作吗?难道我们可以没有一些足以列入世界这门科学书库的专门论著吗?目前,我们这种荒凉的景况,是不应再忍耐下去的:现状非迅速打破不可!

  现在正是我们应该起来填补这个科学的空白点的时刻了!而要这样做我们是具有相当条件的。

  首先,关于指导原理和方针。我们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卓越理论,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正确的文化、科学政策,这是我们一切文化、科学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的民俗学研究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其次,关于资料方面。对于这门人文科学的建立和推进,在资料方面,不管是历史的或现在的,我们都很丰富;有的资料还是十分宝贵的。

  从周、秦以来的文献上,保存了极丰富的民俗史和民俗学研究的资料。有数以百计这方面的专门记录,而散布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里的材料,更是计算不清。这是我们这方面的研究、编纂的一个史料宝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北大的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中大的民俗学会、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等机关所收集、刊行的许多记录资料,以及当时批判地抉择、吸取,为这门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更重要的资料来源,当然在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许多原业各自独立的民族文化、因此,在风俗、习惯及民间文学、艺术等方面,是丰富而又多采的。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等,直到现代还在某些方面被保存着。例如原始社会母权时代的某些风俗遗迹,还可以在我们现代某种婚姻制度、礼俗或活着的语言上找出来。这不但在专门的民俗史上,就在普通的历史或社会文化史上也是重要的资料。此外,在进去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关系史上,不但可以从我们现代保存的社会风俗、习惯中找出国内过去各民族这方面一些固有的成分,还可以找出我们和许多周围民族这方面交互影响的痕迹。这种民俗史资料,也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现在正如在社会形态大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财产所有制的根本变化,以及政治制度、人们的社会关系等以及相应的观念、思想和感情,都正在或迅速或迟缓的变化着。传统的风俗、习惯等消灭或变形了,新的风俗、习惯等在产生、发展着。这里明显地呈现出民俗这种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的痕迹。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历史性的变化迹象:它对于民俗史、民俗学等探索者提供了何等珍贵的考察资料!

  像上面所说,我们的国家,今天对于民俗学的研究,不仅拥有极丰富的民俗资源,而且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民俗变化规律的观察条件。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种科学上的大好机会!

  也许有同志要问:这门科学的建立和推进,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特别是现实的作用)呢?我们认为:它的建立,首先自然是为了扩大和充实我国人民对过去和现在这方面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认识。同时,也为了给世界人才科学增添一些这方面的成果,世界的学术宝库,是由各民族的科学成果汇集而成的。

  此外,还有两点更现实的作用:

  一、我们党和政府,经常号召人民要“移风易俗”。这是历史转换时期我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完成这项任务,民俗学是可以尽一份力量的。民俗研究者能够告诉大家:一般和某些特殊民俗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它是怎样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或速或慢地变迁的,它的存在和变化有什么社会意义?……这种科学知识,可以给与改变风俗的活动以理论根据,也可以使人们更能自觉地适应这种改革。

  二、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大国,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广大进步人民都在睁眼注视着我们。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我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如果能够同他们提供一些关于本国民俗志和民俗史的著作——科学性较高而又写得引人入胜的著作,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各国人民对于我国的理解,还可以赢得他们更多的同情。这是一种有效的国际宣传,也是民俗学的一种现实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2009-02-03 12:32: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樱井龙彦]灾害民俗学的提倡
下一条: ·[白庚胜]民间文艺 卅年盛景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