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连山]年味儿,向内心深处寻找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3 | 点击数:4371
 

 

    近年来,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年味儿不足。大致是说新衣服穿不完,美食天天有,过年的感觉比过去淡了很多,年越来越不像年了。面对这些抱怨,有些学者解释说,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短缺经济的产物,难以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富裕生活,要想恢复年味儿,就得改良春节。真的如此吗?   

    我生活在北京,住在北京大学的家属区,附近是所谓高科技的中关村电子商务街,似乎应该是年味儿最少的社区了。过去,每到春节,学生放假,商人休业,平时拥挤的人流一下子没有了,显得很有些冷清。春节没有人贴对联,政府不许放鞭炮,教师多喜欢安静,别说当面拜年,就是电话拜年都很少。这情形和我小时侯在老家洛阳过春节的热闹景象的确没法比,跟过去农村比更是差了很多。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合理的。北京和洛阳的春节习俗本来就不同;大学家属区和乡村也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社会;玩耍的儿童和干活的成年人对节日的感受自然有差异。既然如此,我怎么能用自己少年时代的感觉来评判当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呢?我相信,有不少抱怨年味儿不足的人跟我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对合理的,是应该比较同一个社区的春节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此,我回忆了北京大学家属区近几年过春节的情况。

    先说春联和年画。过去,北京城里很少见到卖春联的,近年逐渐增加。北京大学附近有个万泉河农贸市场,我去统计过。2008年春节前有33个春联年画摊位,另有地摊两个。今年,摊位增加到46个,没有地摊。由此可见,今年购买春联年画的城市人家又增加了。楼房能贴春联年画吗?当然能。我所在的大学家属区基本都是楼房,每家门口都是白灰墙,直接贴春联会粘坏墙面。所以,一直没有几家贴春联。后来有人在防盗门的栅栏后边放一个硬纸做的大福字,不需要贴,过完年取下来即可。现在,很多人都这么做了,很喜庆。屋里能贴吗?也能。现在的厨房都是瓷砖的,粘贴年画没有问题。另外,玻璃窗户是粘贴剪纸的好地方。我看到我们家属区一些人家的窗户上贴了红色的《喜鹊登枝》和《牛年好运》等剪纸,很漂亮。更勤快的人家干脆在防盗门上贴春联,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直接表达出来。各家门前都喜气洋洋,可是楼门口和大院门口怎么办?我们的街道办事处换了新主任,从去年开始,年三十之前,办事处为全院所有大门贴上了春联。这一来,我们的整个家属区都洋溢着新年气氛了。唯一的问题是年后需要动手清除一下,免得纸张破了之后有碍观瞻。为了节日气氛,这点活儿大概不是什么难题吧?

    再说鞭炮烟花。2005年9月,北京不光彩地成为全国最早设禁并最后一个取消燃放鞭炮禁令的大城市。我至今记得2006年大年三十晚上鞭炮齐鸣时的感觉,既十分兴奋又高度紧张。兴奋是因为大家终于获得了一种文化表达的自由;紧张是因为自己参与了呼吁鞭炮解禁的活动,担心人们因为解禁而过度燃放造成伤害。初一上午,政府公布的数字是无人死亡,无人失明。这样,我才终于放下心来,轻松享受鞭炮的震撼,烟花的美丽。随后几年,我每年给女儿买鞭炮烟花,带着她燃放,重新体验了当年春节的快乐。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事实:今年北京城燃放的鞭炮似乎减少了,而烟花的数量和花样在增加。小时候燃放的很便宜的“母鸡下蛋”、“喷火坦克”、“摩托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元乃至数百元一个的喷花,和高空炸响的礼花。黑暗之中,看不清燃放的人,但是,地面和楼顶绽放的各式烟花此起彼伏,耀眼迷人。考虑到大多数农村的消费能力和节约习惯,估计农民燃放礼花的人数不会很多。单从这方面来说,城市里的春节年味儿是否更加浓厚了呢?

    当然,春节不仅是贴春联、年画和燃放鞭炮,还有其他方面,比如穿新衣、吃饺子和逛庙会。

    新年穿新衣服,不仅在于美观,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新年新气象,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总有新衣服穿的愿望。现在物资丰富了,一年到头新衣服不断。大家对新衣服的感觉迟钝了,似乎买不买无所谓。其实,当你真正为自己的孩子精心挑选一件称心如意的新衣服,看着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当风而立,你没有感觉眼前一亮?在北方,饺子是最重要的春节食物。但是,由于速冻饺子流行,冲淡了春节饺子的特殊意味。不过,自己动手包饺子,那味道远非速冻饺子可比;再顺便教教孩子,也是其乐融融。春节前,饺子皮在超市和自由市场热销,大家排着长队购买,想必亲手包饺子的人不少。我相信他们的新年饺子一定好极了。

    春节也是神圣性的节日,其中包含宗教性的内容,比如祭祖、敬神。城市人过去追求所谓“科学”,抛弃了宗教信仰。离开了神圣性,大家难免觉得年味淡漠了。近年来北京的年货市场和庙会上出现了不少财神像、灶君像。看来,有一些人家开始恢复春节敬神的传统,他们的过年感受应该比过去更深厚了。人们不仅在家里敬神,还去寺庙拜神,那就是逛庙会。比如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逛这些庙会的人很多,庙院之中几乎水泄不通。很多人都烧香拜神。东岳庙庙会还邀请民间香会组织表演各种技艺,非常热闹。

    现代北京人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他们所逛的庙会是另一类,通常在公园或其他空地,例如地坛庙会、玉渊潭庙会和厂甸庙会。逛这些庙会的人主要是娱乐购物。由于经济收入可观,北京的各种庙会是越来越多。今年连世纪坛这个最现代化的场地也开办“嘉年华会”性质的庙会了。

    通过上述比较,我认为北京的年味儿随着百姓的重视正在逐步浓厚起来。

    我不相信所谓“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短缺经济的产物”的说法。这话本身就很荒唐。中国过去的确是农业社会,可是,历史上的中国多次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农业经济并非必然是短缺经济。在唐宋时代,春节风俗没有因为富裕而“不适应”,反而更加富丽堂皇。怎么能说春节不能适应富裕社会?至于春节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只要看看香港、台湾,也就够了。那里的春节比内地热闹多了。那里比我们更加现代化,可是人家的文化观念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保持了良好平衡,因而保存了更多的春节习俗。这样看来,我们年味儿的淡漠,实在不能怪罪春节本身。

    年味儿,应该向,也只能向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去寻找。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3日

上一条: ·[乌丙安]除夕夜交子时迎祭福、禄、寿、喜、财神
下一条: ·缤纷“拜年礼”让牛年“牛”气十足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