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域佛教社会燃灯习俗的渊源、发展和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史籍中,把元宵观灯习俗的起源与西域佛教社会习俗联系在一起的比较典型的史料,是《艺文类聚·岁时部》所载的两条资料。
《艺文类聚·岁时部·正月十五日》云:“《涅槃经》曰:如来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云:“《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13]这两条资料所涉及的文献,一为《大涅槃经》等佛教涅槃部经典,一为《大唐西域记》。
按《大涅槃经·寿命品》说,在如来即将涅槃的时候,婆罗夷和优婆塞等出于对佛祖的信仰,都准备了供养佛舍利之具:“尔时复有七恒河沙诸王夫人,……所设供养七倍于前。香花宝幢,缯彩幡盖,上妙饮食。宝盖小者周匝纵广十六由旬,幡最短者三十六由旬,宝幢卑者六十八由旬。饮食香气周遍流布满八由旬。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如来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其名曰广目天女……各取种种天木香等,倍于人间所有香木。……白车白盖驾四白马,一一车上皆张白帐。其帐四边悬诸金铃,种种香花宝幢、幡盖,上妙甘膳,种种伎乐,敷师子座。……于其座后各各皆有七宝倚床,一一座前复有金机。复以七宝而为灯树,种种宝珠以为灯明,微妙天花遍布其地。”[14]这是佛教信徒在佛祖涅槃前以燃灯的方式准备供养佛舍利的记载。而同属涅槃部经典的《莲花面经》则记载,在释迦牟尼涅槃前,他告诉弟子阿难说,希望在自己逝后,信徒大众能够以燃灯的方式供养自己:“佛告阿难,如是我钵于娑伽罗龙王宫没,于四天王宫出。尔时四天王,毗留勒叉、毗留博叉、毗沙门、提头赖咤,七日七夜大设供养。以种种花、种种华鬘、种种涂香、种种烧香、种种灯明、种种音乐,供养礼拜已。”[15]可见,佛教涅槃部经典认为,以燃灯的方式供养佛祖是释迦牟尼本人的意愿。因此,在佛祖涅槃后,佛教徒纷纷起塔燃灯供养佛祖。而在中国古代佛教学者的记述里,正月十五日燃灯供佛的习俗也的确与佛祖涅槃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南朝梁代高僧僧祐所著的《释迦谱》里,就根据所谓《双卷泥垣经》的记载说,在佛祖涅槃后,“八国得佛八分舍利,各还起塔。……既分舍利,……乃去城四十里,于卫致乡四衢道中,作塔寺。拘夷豪姓,共作 瓳石墼,纵广三尺,集用作塔。及高纵广皆丈五尺,藏黄金罂,舍利于其中置。立长表法轮,柈盖悬缯,燃灯花香伎乐,礼事供养。”[16]这大体上就是《艺文类聚·岁时部》所引佛教燃灯故事的由来。不过,在《大涅槃经》里,并没有所谓“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的说法,而只有如前所引等相近的内容。究其原因,或者是因为记载此事的古代佛教文献版本已经散佚,今天已经不能看到相关版本的原貌了;[17]而更有可能的则是《艺文类聚》只是对《大涅槃经》相关内容的概括性引述。
《艺文类聚》的第二条资料,出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在讲到北印度摩揭陀国摩诃菩提寺的时候说:“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工人之妙,穷丹青之饰。至于佛像铸以金银,凡厥庄严厕以珍宝。诸窣堵波高广妙饰,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玄奘原注),出示众。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18]这条资料,当然也就是《艺文类聚》所引材料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玄奘在这里所说的摩揭陀国,也恰恰是佛教文献记载的在佛祖涅槃后分得佛舍利并起塔供养的八个国家之一。[19]由此也可以看出,玄奘所看到的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供养佛舍利的宗教习俗,是具有悠久传统的。
其实,佛教所讲佛祖涅槃后八国信众燃灯供佛的典故,在佛经中也还存在着一个逐步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大涅槃经》里,只有佛祖在涅槃前诸天女准备以白马、香车、宝幢和七宝灯树供养佛祖和佛祖嘱阿难以明灯供养舍利的记载,而无佛祖涅槃后诸信徒燃灯供佛的情节。在《大涅槃经后分》中,却增加了佛祖涅槃后诸信徒起塔供养舍利的记载。而且,这些舍利塔又逐渐被佛法的神力赋予光辉,渐渐与燃灯的形象接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浮山老妖的个人空间 2009-01-31 20:19:3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