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李传军]论元宵观灯起源于西域佛教社会(二)
  作者:李传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1 | 点击数:18502
 

 

(续前文)
四、元宵观灯是中国固有节日习俗与西域佛教社会习俗结合的产物
 
应该说,元宵节是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固有节日习俗和西域佛教社会宗教习俗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过程,又表现为两条发展线索:一条为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正月十五日节庆活动的发展;一条表现为西域佛教社会正月十五日燃灯礼佛习俗的发展和持续传播。可以说,这两条线索在中国和西域佛教社会是相互独立和平行发展的,而到唐朝时期,随着西域佛教文化和习俗的传入,两种节日活动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的元宵节和元宵观灯的习俗。由于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下面笔者分两节对此来做一些探讨。 
(一)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正月十五日节庆活动的发展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南朝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荆楚岁时记》又引《齐谐记》说:“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今州里风俗,是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而且,在这天晚上,还有迎紫姑神的活动,“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1]
另外,据《荆楚岁时记》所引石虎《邺中记》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有“登高之会”的习俗。由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的人,所以宗懔判断说:“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这种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隋书·元胄传》记载,隋初右卫大将军元胄深受隋文帝的宠信,亲顾日隆,“尝正月十五日,帝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驰诏召之。及见,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也。’赐宴极欢。”[2]可见,正月十五日登高的习俗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是一直相承不替的。另外,北朝时期,自北魏以来,每年正月十五还流行打簇的游戏。《太平御览·服章部》“袴”条引《北齐书》曰:“丞相司马任胄,主簿李世林,都督郑仲礼、房子远等潜谋害神武。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簇戏,(有)能中者,即时赏帛,胄令仲礼藏刀于袴中,因神武临观,谋窃发,后败。”[3]另外,在北朝后期,民间在正月十五日还流行角抵戏的群众活动。《北史·柳彧传》载,隋初的时候,柳彧曾“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这种民间活动不仅存在于京邑,而且在外州也很流行,其规模和场面十分宏大:“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4]很有民间狂欢节的意味。因为角抵戏是一种模拟战争场面的游戏,[5]每当举行角抵戏之时,又是鸣鼓,又是画铠甲兜鍪,参与的民众人数也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所以这种活动每每为官府所禁止。尽管如此,也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日在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对民众而言,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习惯性社会节日。
到了隋唐时期,正月十五日又与一年之初的开坊市庆祝活动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还出现了开坊市挂灯的做法。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三年(744年)十一月,唐玄宗下诏令“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6]另外,宋代僧人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也说:“天宝六年(747)六月十八日,(唐玄宗)诏曰:‘重门夜开,以达阳气。群司朝宴,乐在时和。属于上元,当修斋箓。其于赏会,必备荤膻,比来因循,稍将非便。自今以后,每至正月,宜取十七日十九日夜开坊市以为永式。’寻又重依十五夜放灯。”[7]虽然这两条史料记载的唐玄宗下诏的年份并不一致,但玄宗下诏规定开坊市燃灯的事实,却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唐玄宗时期,正月十五日已经被称为上元日了。开坊市挂灯的习俗一旦形成,对后世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旧五代史》就记载后梁时期的情况说:“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创开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达阳气,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8]而直到后晋时期,正月十五开坊市燃灯的习俗也还在持续着。《旧五代史》载,后晋天福七年(936年)正月十五日,“是日上元节,六街诸寺燃灯,(高祖)御乾明门观之,夜半还宫。”[9]可见这种习俗影响之久远。
总之,所有这些史料都证明,中国古代正月十五日的传统节日活动,虽然未必起源于西汉那样久远的年代,但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南北各地就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开始了,而到了唐代,更出现了开坊市燃灯的社会习俗。这样,随着中国传统的正月十五日节日习俗的发展,其与传入中国的西域佛教社会习俗结合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圆圆的灯笼,皎洁的月亮,这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总容易让人们把十五月夜的一轮满月与房前廊下的盏盏灯笼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南朝梁代诗人吴均的《咏灯诗》就说:“昔在凤凰阙,七采莲花茎。陆离看宝帐,烂熳照文屏。檐艳烟光转,氛氲雾里轻。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10]而唐代诗人崔液的《夜游诗》也说:“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间坐,何处闻灯不看来。”[11]唐代另外一位诗人高瑾在其《上元夜效小庾体》诗中也说:“初年三五夜,相知一两人。连镳出巷口,飞毂下池漘。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遨游终未已,相欢待日轮。”[12]这种文学现象,说明元宵节的几大要素:正月十五日、月亮和灯笼是存在着一定的微妙联系的。因此,即使没有佛教的影响和促进,正月十五日在中国古代也许也能够独立发展成为一个以月夜观灯为特色的节日。反过来说,在中国古人的诗文里,尤其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里,即使有对灯笼和月亮的描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那个时代就有元宵节或元宵观灯习俗的存在。这其实也就是前引朱弁《曲洧旧闻》仅仅根据梁简文帝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灯山》诗就轻率地认为元宵节在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错误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浮山老妖的个人空间 2009-01-31 20:19:3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传军]论元宵观灯起源于西域佛教社会(一)
下一条: ·[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相关链接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
·[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多彩民俗闹元宵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落笔升蝶]《红楼梦》与元宵节
·[萧放]元宵节极简史·[王英娇]亟待传承、保护、发展的庄河面塑灯
·[王海娜]佛山地区开灯习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
·[宋梅]高校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黄桂秋]广西富川明城元宵节文化探究·[周丽妃]湄洲岛元宵节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