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
——河北省赵县范庄村“龙牌会”仪式考察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22242
 

      四、范庄“龙牌会”的启示

    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北省赵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安济桥)、永通桥、陀罗尼经幢和赵州柏林寺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人们瞻仰这些历史遗迹时,可曾想到在这一地区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想到它和文物古迹一样,同样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范庄“龙牌会”的形成和发展,是民众信仰和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范庄人怎样形成崇龙、敬龙和敬祖的观念?怎样创造和完善了“龙牌会”这种特殊的民俗事象?这种民俗事象又怎样影响了范庄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情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可以凝聚人们的精神。信仰习俗是一种精神民俗,多少年来政治家和学者们都想给信仰和迷信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以此规范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但总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范庄人信仰龙牌,但龙牌是什么,是神,是一种可以寄托精神的偶像。在范庄,龙牌的神格代表全神,而全神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具体化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这种概念和规范出自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农业生产的需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出自生存的需求,敬奉祖先、祈求平安和子孙繁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这两种需求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中国的村落社会,向来以农业为本,由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龙牌又常常转化为土地神。范庄的龙牌信仰,包含了多神信仰成分。人们借助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落成员以及各个家庭的行为,且最终将信仰与道德统一起来。范庄的龙牌信仰,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延续至今。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也没有停止信仰活动,只不过以隐蔽的形式保存和传承,这说明龙牌信仰深入人心。

    2、范庄“龙牌会”的传承。考察范庄“龙牌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一组织传承人(会头)的精神风貌。“龙牌会”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民间的信仰组织。负责奉祀龙牌的19位会头都是普通农民,平时以务农为本,没有任何特权。当他们进入会头这一角色时,还要受“会头守则”的种种约束。这些守则规定了会头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行为必须是爱国守法,尊龙敬祖:,尊重他人,说话和气,忠诚老实,办事公道,尊老爱幼,积善行德。一切行为都讲究奉献,不获取个人名分,至于报酬更是分文不取。即便是“龙牌会”期间负责外事接待的会头和帮会人员,在客人用餐时,也要借故回避,不做赔同。他们的这种行为在范庄人中传为美谈。正是这种楷模行为,保证了“龙牌会”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筹备“龙牌会”所用人力、物力、财力始终坚持“不摊派,不敛钱”原则,一切奉献出子群众自觉自愿。所有为“龙牌会”出力、出钱、出物者,都登记在案,张榜公布。比如,向今年“龙牌会”献车(包括拖拉机)的就有34户,有的户还献车三辆。这些车在“龙牌会”期间由会务掌握,随叫随到,分文不取。捐钱(香油钱)者,除放入功德箱者外,大会设有专人负责登记,张榜公布捐款者名单,帐目完全公开。这是民间庙会的传统做法,但范庄似乎做得特别出色。“龙牌会”期间香客们供奉的香油钱和捐款收入,据说有好几万元。这些钱除用于“龙牌会”各项开支外,所余的钱粮,按照惯例,资助村镇学校。范庄“龙牌会”的传承已经形成一种惯例,一种模式,这种惯例和模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它的作用是不能小视的.

    3、“龙牌会”是道德净化场。前面已经讲到“龙牌会”的主要活动是敬龙、崇龙、祭祖。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龙牌会”活动,对村民进行道德规范。“龙牌会”期间,我们发现范庄的大街小巷,贴满了各式各样内容的标语。这些标语集中反映了“龙牌会”组织者的起会动机。标语中讲伦理、修身、祈福、镶灾的占绝大多数。如讲伦理的“孝公婆为人世常情”、“孝敬父母循夭理”;讲修身的“只行善事,莫问前程”、“积德行善报平安”、“作恶天不容”、“寿德人家春常在”等;讲祈福攘灾的“农果丰收,祝福佛祖光照”、“三春放彩,五福生根”,“三阳开泰,人寿年丰”等。.相比之下,讲农业的只有几条。这也说明范庄“龙牌会”的组织者在敬龙的旗帜下,更着眼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由此可见,今天的“龙牌会”和传统“龙牌会”的“打醮”请道士念经已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用迷信的说法以偏概全。这种道德的规范,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得到证明。二月二前来范庄“龙牌会”进香和参观的民众有几万人。“龙牌会”正会当天,神棚前的广场集中有上万人,但秩序井然。没有发现打架斗殴,诈骗行窃现象,也没有发现拥挤伤害事故。在舍饭大灶,我们看到几千人用餐的场面,开饭前灶头带领大家祭灶君,然后开饭。用餐者只凭一张印有“十好斋”的餐券,就可以领到一份午餐。用餐秩序之良好,令观者十分惊讶。这表现出“龙牌会”极好的组织能力和道德号召力。“龙牌会”是一个道德净化场所,凡到这里来的人,都会被信仰的力量所感化,变得虔诚、热情、好客和大方。这种道德意识的回归,似乎不应受到指责。

    4、“龙牌会”仪式的保护。范庄“龙牌会”延续几百上千年且流传至今,说明民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于它自身的传承。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告诉老百姓应该信什么,不应该信什么,但我们最终不能决定他们的信仰行为。正如伟人所讲的,菩萨是老百姓树起来的,还得靠他们自己推倒,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越俎代庖是不行的。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在民众的信仰面前,任何哲人都显得无能为力。范庄“龙牌会”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它的传承内容和形式。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牌会”己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原有的道教“打醮”仪式不复存在,龙牌信仰意识在逐渐淡化,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断充实。特别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的今天,书画联谊、农业科技服务和贸易活动被引入“龙牌会”活动之中。也许将来有一天,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范庄人会彻底放弃“龙会牌”这一活动。那时又会引起另外一个话题,即“龙牌会”仪式保护问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民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历史的创造。“龙牌会”

    实际上在演绎着范庄的历史,如果让范庄的后代了解他们的前辈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就必须将“龙牌会”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产,保持它50年形式和内容不变并认真加以保护。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超前的设想,但必须这样去认识,这样去施行,以免在传统民俗文化面前留下太多的遗憾。

    1996年3月18日至21日,我们对范庄“龙牌会”的考察只有短短的4天。时日匆忙,考察工作十分肤浅,这次考察是得到河北省民俗学会秘书长刘其印先生的邀请才得以进行的。在范庄的日子里“龙牌会”会头、筹委会干事和范庄村民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了“龙牌会”的历史和现状,使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当这份考察报告结束时,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2009-01-02 15:20:21

上一条: ·[乌丙安]楚文化摇篮中的古传说群
下一条: ·[施爱东]大灾之后必有妖言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