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蒋明智]“年味”的文化
——由“黑衣壮”的春节习俗谈起
  作者:蒋明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9 | 点击数:4964
 

 ·春节笔谈·

    随着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保护春节。
    我曾到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吞力屯考察“黑衣壮”春节习俗,发现这里的春节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师公主导着春节的整个文化活动。例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在神台供上肉、青菜和糖,接着在神台上香,每个香炉点一枝,再在灶王台上香,然后还得在自家屋檐滴水线以外再点上一枝香,据说这样就不会犯日子了。这是黑衣壮村落的送灶神仪式,由师公传承下来。据传承人李勤英说:“现在好多人不懂送灶了,只是懂的人做。”
    又如放鞭炮,大年三十晚只放三个大的鞭炮,全屯由李勤英第一个放炮,如果李勤英不放,别人是不能乱放的。这一晚放炮的目的是将周边的凶神恶煞统统收服下来,使之不敢轻举妄动,从此全屯进入神圣时刻,人们可以尽情地祈福迎神、辞旧迎新。正月初一不放炮,正月初二天将亮时才放。放炮时很讲究方位,如果新年在流年运程中属东西大利,则从村子的东边开始放炮,依次从东放到西;如果属南北大利,则从村子的南边开始放,依次从南放到北。至于新年怎样才算是东西大利或南北大利,由李勤英根据前人流传下来的古书来推算。待他确定下来后,全屯还要开个小会,统一放炮的顺序。顺序定好后,就不能乱放炮,否则会失财的。这一天放炮也由李勤英引领。他放第一炮时,全屯各户就要起床了;放第二炮时,各家在神台烧香、上茶,隔十分钟再烧观音茶;放第三炮时,全屯开始按事先确定好的方位和顺序跟炮。如果这一天还没放炮,是不给外人从村边过的;放了炮后才可以自由出行。
    最神圣的要数在自家的神台敬神敬祖。进入年关,每逢杀猪、杀鸡、杀鸭,都要拿煮熟的猪内脏、猪肉、全鸡全鸭供奉在神台,上香、上酒,表示向神拜年。神台的大红纸上写着诸如“神悦人和”、“祖德流芳”、“祖安孙旺”、“四时供奉,八节焚香”、“满门吉庆,四季平安”、“一宗两姓家宅旺,两派一脉人物昌”的敬祝语和楹联,反映了乡民们最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兴旺发达、四季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二,要在神台上敬土地神、灶王君、三清上帝、观音菩萨、真武玄天上帝、紫微大帝等众神。
    这些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春节行事的重要影响。换句话说,春节在传统农业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传统的历法知识、宗教信仰、宇宙观、农耕生产、休闲娱乐、艺术创造和道德人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民族文化的大展示。
现代人感叹春节年味儿少了,这“年味儿少”其实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不足或缺失上。可是,置身于现代化的大都市,人们远离了农业社会的背景,那些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的年节习俗已变得相当模糊,有的甚至已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环境,我们又怎能强求城里人和乡民们以同样的方式过年呢?事实上,广大农村的年味儿仍然是浓厚的,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那些返乡民工和回乡探亲的城里人,在火车站哪怕守候几天几夜,也要买票挤上火车回家去!
    随着后工业文明的发展,这种变化更不可避免。我们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保护春节。
    第一,尊重地域、族群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号召大家都过“革命的春节”,农村传统的年节习俗都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八十年代中期,有了春节文艺晚会以后,大家似乎又都围着晚会过春节了。其实乡民们可以敬神祭祖、烧香拜佛,城里人可以逛公园、看大戏,春节的文化活动应该而且可以丰富多样化。
    第二,拓展春节活动的公共空间。节日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就在于它的集体性和参与性,这是使日常生活中独立的个体融入群体的一种最佳方式。拜年是最常见的一种,除此以外,可以组织球类、棋类、牌类、健身等各种比赛活动,让每个个体都能深刻体验到与集体的不可分割性,并且在这种联系中得到荣誉和快乐。
    第三,提升春节的艺术品质。春节是群众展示才艺的大舞台,它既是传统艺术大放光彩的时刻,也是群众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的好时机。各种对联、年画、剪纸、手工制品、民间文学、民间竞技和表演等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构成了年俗的重要内容。
    第四,提高人性化的服务水平。人员的大流动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成千上万返乡过年的农民工和回乡探亲的城里人春运期间买票难、坐车难,是祥和新春插曲里的一个最不和谐的音符。运输部门如何提高人性化的服务,化解由买票难、坐车难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一个重大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对我们祖祖辈辈过的这个“年”将是很大的伤害。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9-1-20 11:20: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春生]打造多元的中国年
下一条: ·[宋俊华]岁末年初话年画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