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志春]冬至:仿佛是年的预演
——《春节旧事》引子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2 | 点击数:13099
 

就是在当今,类似的说法也时有所闻。任聘的《中国民间禁忌》一书径直将冬至食饺子的意涵与年节完全一致起来:
 
冬至日,作馄饨为食,取天开于子(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
 
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历史文献中,在前人一再描述的文化惊奇中,我们似乎有着远远眺望的轮廓感,对冬至节的形象突然有所悟而产生新的构型。因为这些话语的字里行间弥漫开来的,或许就是在历史的烟尘所遮掩的往昔中,冬至或多或少曾有年的意味;或者在我们今天未曾开掘的某时段的文化层中,冬至节曾焕发过年节的辉煌与尊严。
果然,在历史的记忆中笔者找到了一丝线索,远古的冬至确乎被认为是一年之中颇为特殊的节日。《周礼》中有“祀昊天上帝于园丘”之说,注谓“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淮南子》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九五天子之至尊,天子公卿车骑森严,旗帜辉煌,冠冕堂皇,黄钟大吕,来到郊坛敬五方大帝,拜天拜地迎新岁,这不是给我们以相当空阔的联想余地和想象空间么?如此这般的朝贺享祀规模与级别,无疑引导着我们的思绪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延伸开去。说到这里,联想到周代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新年会有可能叠加在冬至节上吗?而《诗经·豳风·七月》所描绘的周人在田禾丰熟之后庆祝狂欢的场面“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令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狂欢热闹与新年祝福的味道。蔡云《吴歈》云:
 
有几人家挂喜神,
匆匆拜节趁清晨。
冬肥年瘦生分别,
尚袭姬家建子春。
 
民俗学家刘其印在《被遗忘的周历“年”——冬至节探源》一文中分析此诗时认为,“建子春”是说古代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时,如甲子、乙丑……等等,“岁首”设在“子月”,称作“建子”,岁首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所以叫做“建子春”,就是夏历的十一月。现在岁首是在“正月”,正月属“寅月”,所以叫“建寅”。周朝天子姬,“姬家”借指周朝。周朝岁首“建子”,即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后来改岁首“建寅”,人们仍在“冬至拜贺,如元旦仪”,实际是“冬至曾是年”,相对于汉以后的“建寅年”,过“冬至节”就是在“过旧年”。从历法上说,向前一点,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向后一点,秦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依然,那么,冬至节是否就裹掖在周历的那个岁首之中,而曾经享受到辞旧迎新的殊荣呢?倘若向前追溯,更有惊喜出现。据《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黄帝时的己酉年元旦正是冬至,是“得天之纪”,就以冬至为元旦,“终而复始”了。冬至为岁首,不只是“尚袭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从黄帝时就已开始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2009-01-06 10:33:36

上一条: ·[萧放]元宵灯会小史
下一条: ·[薛涌]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春节申遗成功·[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