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志春]节前话春联
——《春节旧事》选节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6 | 点击数:7863
 

 

春节要贴门神,但画起来却不很容易。为简便起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却也自然成对。据黄休复《茅亭客话》载,五代时后蜀,每至除夕,诸宫门各悬桃符一对,一般都题上“元贞利享”四字,以图吉利。张唐英《蜀梼杌》说最早的春联是孟昶所题,即: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联语虽说起源甚早,但春联在此之前似未有发现,这就是人们公认最早的春联了。
光绪年间《德安府志》记载,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可见桃符重在避邪而春联重在求吉。《燕京岁时记》说:
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唯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不得擅用。
联意讲究吉祥,形式也分外讲究。汉族自周以来以赤红为吉祥,而满族则尚白,这里便有了特殊的强调。而在一般人家来说,倘若无法求得写字的也要以表示吉祥的红纸贴出。春联的形式便是一切,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旧时更有不识字的人家挂春联,便以碗底抹油拌锅底灰扣圈代字的,1960年代笔者曾在关中农村多次见过这样的春联。
当然,更多的绝大多数春联是创作且展示书法的联语。因为春联以春节为旨,这就从根本上规范了它的总体走向与风致。传统春节讲究的是祥和温馨红火喜庆,在敬祖礼神的氛围中更有崇高意味。为营造这一境界,传统过年时诸多禁忌,开门见喜,祝福贺寿,不说破茬话,古今春联因此形成了乐观的颂歌模式,它从某个层面彰示人们祈福扬善、珍爱人生的心情意绪。此或陶冶于农耕文明的年而复始播种希望的生产模式,或受惠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或浸润于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乐观态度等。知道这些,便知春联中多无凝重反思、石破天惊式的作品,自古而今,人们也没有这样的创作传统与欣赏准备。试举几例: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三羊开泰;五福临门。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风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怀。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门朝东海迎旭日;屋面南天沐瑞风。
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2009-01-15 13:47:27

上一条: ·[陶立璠]普天同庆话春节
下一条: ·[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