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陶立璠]普天同庆话春节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6 | 点击数:5281
 

 

    在节日习俗中,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日期间的每项活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除信仰内容,如迎神纳福,祭拜祖先之外,许多活动更富有生活情趣,如贴春联、年画;贴窗花、“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辞旧迎新,燃放烟花爆竹;家人团聚,守岁拜年以及春节期间的各色迎神赛会、文艺表演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文化传承至今盛行不衰。几千年来,春节习俗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伦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全世界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春节无疑是他们狂欢、庆贺的日子,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春节习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是时令节日的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天下之大本,所以春节的突出内容表现为民众特别是农民对作物丰收的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直以来是中国春节习俗的永恒主题,表现出民众希望社会和谐安定,人口富足平安的迫切希望,即便是城市生活的人们,每当春节来临时,也同样盼望来年的丰衣足食。

    信仰是节日文化的灵魂,如果剔除了节日文化的信仰元素,必然会造成心理的缺失,打破社会的平衡。在民俗世界中,人们总是根据信仰的需求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丰富节日的内容,春节习俗也是如此。在中国,春节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文化。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农业祭祀仪式联系在一起的。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晋·郭璞注,年,“取禾一熟”,可见最初人们纪年的方式是以作物一年一熟作为年的标志,属于物候纪年的一种。在甲骨文中,“岁”字的写法像一把斧子砍断了人的双脚。可见殷商时期乃至更早的时候,祭祀谷神是用人作为牺牲的。汉代汉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制定并颁布《太初历》,恢复夏历纪年,春节始有了固定的日期,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

    仪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俗随时变”是一切风俗文化发展的规律,正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春节的文化仪式才逐渐定型,更趋完善。在整个封建社会,春节文化的信仰意识是很浓的,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春节仪式在节日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展开的,而仪式的高潮在除夕。按照传统,节前的准备叫“忙年”。一进入腊月,过了“腊八节”就预示着即将进入年关,必须着手准备过年的用品和食物。腊月二十三祭灶,俗谓“过小年”。从这时开始生活的节奏加快,仪式的密度增加。旧时北京民谣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这便是忙年的一系列仪式。其中包括了腊八、祭灶、扫尘、杀年鸡、守岁、拜年等。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旧交替的日子,备受民众的重视。这一天要“扫尘”把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要贴门神、春联、年画、窗花,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除夕晚上,最讲究的是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这一天还要请神、祭祖。请神一般是请财神,也有的地区请福、禄、寿、喜、财诸神,同时请祖先神来家过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天,除夕夜子时时分,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迎神纳福,天人合一,人神同乐。至于春节期间各大庙会的迎神赛会,更是将娱神与娱人结合在一起,使春节成为名副其实的狂欢节。

    春节仪式还表现为通过一系列活动构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安定。传统习俗,除夕夜是在家庭这一封闭环境中进行的。每个家庭通过敬神祭祖,吃年夜饭、守岁,给长辈拜年等仪式,度过祥和的除夕夜。只有到了正月初一以后,人们才开始走出家门,或走亲或访友,互相拜年表示祝贺。村落或社区有花会、社火组织的,这时起会,到别的村落或社区拜访演出,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这种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年事活动才算结束。

    春节是延续几千年的习俗,和所有的风俗一样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春节又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目前它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春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民俗文化,一定会在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2009-01-21 08:59:28

上一条: ·[梅联华]探幽南昌年俗
下一条: ·[张志春]节前话春联
   相关链接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春节民俗日历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
·[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
·[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黄景春]春节习俗与时代精神·[李开周]回到魏晋过大年
·古代春节习俗:贺年卡称“刺” 迎春接福·吊灯:首届《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获奖作品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