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叶涛]春节话“年”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6 | 点击数:4181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古代又称为元旦,民间俗称为“过年”、“过大年”。把正月初一这一天定为春节、称为年,这是怎样确定的呢?

    年,既是时间概念,又是计时单位,它和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国度,“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循环而被人们所逐步认识的。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最早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的“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在获得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丰收。据记载,早在二千八百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年”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代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祀”,直到周代才称之为“年”。但是,周代这种欢庆丰收和举办祭祀活动的“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定期来临,这种庆祝丰收的活动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年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改革历法,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参照前朝历法创立“太初历”。太初历以夏代历法的正月为一岁之首,(所以至今中国民间仍然把阴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虽然多次对历法进行修订,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以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立,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而沿袭下来。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采用西方的公历纪年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民间称公历为“阳历”,称中国传统纪年法为“阴历”。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又称作“新年”;将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民间仍称为“年”。年与元旦相比,更具有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明的色彩。

 

  文章来源: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2008-12-20 19:35:47

上一条: ·[黄景春]春节习俗与时代精神
下一条: ·[徐杰舜]春节风俗溯源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王楠楠]“赛博迎财神”:数字青年微博转发迎财神的考察分析·[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崔金明 张微]中国善书二十七年文献计量研究·[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