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博士学位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
——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25 | 点击数:11450
 

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论文题目:《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
    者:萧放
毕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业:民俗学
研究方向:历史民俗学
    师:钟敬文教授
学位获得:19997月获博士学位(民俗学)
 
内容摘要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的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它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作者宗懔为南朝梁人。本文以《荆楚岁时记》为文本,研究它在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在记录中国民众时间观念演变史上的重要价值。
本论文围绕着《荆楚岁时记》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其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从五个方面予以论述:一、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荆楚岁时记》的作者、注者及版本情况作系统的考订;本书写成于宗懔被俘往北朝之后,是作者对故乡岁时生活的追忆之作,从而开创了忆旧的民俗记述传统。二、将本书放在历史时间与地域空间的确定位置上,进行文化考察,探讨了本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认为在秦汉帝国崩溃之后,六朝民众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民众注重个体情味,地方文化观念凸现,民间著述兴起,《荆楚岁时记》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私人著述。三、本文将《荆楚岁时记》视作民众时间观念的文本,认为中国一向有时间记述的传统,古代的《月令》是时间进程的政令性叙述,六朝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统的政令性时间叙述中断,传统月令被新兴的地方岁时记代替。岁时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记述了地方民众的时空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时间叙述性质,从王官之时到百姓日用之时,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四、《荆楚岁时记》作为中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发凡起例的开创意义。中国民众有着很强的时令观念,岁时民俗丰富多彩,岁时记的著述体例为岁时民俗的记录提供了适用的记述方式。从《荆楚岁时记》的著述体例与记述原则中,提出关于传统民俗志的若干认识。五、六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代,作为地域民众岁时实录的《荆楚岁时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因此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料,从中发现民间社会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本文还拟研究民俗文献与民俗活态传承扩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时间的局限,此项内容暂时搁置,容后日补足。
总之,《荆楚岁时记》以其对特定历史时空的理解与把握,奠定了它在中国民俗学史与中国民俗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论文共计二十二万九千字,除绪论、余论外,正文分四章。
 
目录
绪论
一、《荆楚岁时记》研究的学术意义
二、《荆楚岁时记》研究的目前状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设想
第一章《荆楚岁时记》解题
一、作者、注者及版本源流
(一)作者的家世与生平
(二)注者的家世与生平
(三)《荆楚岁时记》的版本源流
二、《荆楚岁时记》的题中之义
(一)荆楚——一个地域文化概念
(二)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经验
第二章分裂的时代与活跃的文化——《荆楚岁时记》成书背景研究
一、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地域社会特性
二、民众生活的新变化
三、民间著述的兴起
第三章周秦以来的《月令》记述传统与《荆楚岁时记》的开创性贡献
一、《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
二、《四民月令》与贵族庄园之时
三、地方民众生活的时间表述——《荆楚岁时记》的开创性贡献
(一)岁时民俗志记述体例的开创
(二)岁时民俗记述的实录原则
(三)岁时民俗记述范围的有效把握
四、月令与岁时记——两种不同时间观的比较
第四章《荆楚岁时记》——中国民俗史上的珍贵文献
一、大变动时代域内外文化交融的民俗写真
(一)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端午节俗形态分析
(二)域内外民俗的汲纳与融汇——浴佛节与盂兰盆会(中元节)节俗形态分析
二、南朝荆楚民众观念的实录
(一)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时间观念
(二)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
三、后世岁时民俗传承与扩布的文本(略)
余论: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传统民俗志小议
一、岁时与地域空间
二、文本与民众生活
附录一道光《安陆县志》岁时民俗部分
附录二仙桃(沔阳)岁时民俗新记
主要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吉国秀)
下一条: ·硕士学位论文: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归属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
·[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