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萧放 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
  作者:萧放 吴静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48883
 
 
二、岁时节日民俗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20年来岁时节日民俗研究虽然范围广泛,但讨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般理论探讨与专题节俗研究两大方面,集中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关于岁时节日民俗一般理论的研究
美国人类学家埃耳伍德说:“分类是属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没有分类的系统,则对于事实,即不能有科学的了解。”[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既自成体系又与其他民俗交叉勾连,岁时节日民俗丰富而复杂,要对岁时节日民俗作有效地研究,自然就要对岁时节日进行分类,科学地划分节日的类型,是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起源和发展,探讨节日民俗的特点、功能和价值的重要前提。
1. 岁时节日的分类研究。
关于岁时节日的分类,有多种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划分的角度,按节日的时代类型分,有传统岁时节日与新型节日两大类别;按民族性质分,有单一民族节日与多民族共享的节日;按节日活动范围分,有国际性节日、国家节日与区域地方性的节日;按活动形式分,有集体性节日与家庭性节日;按岁时节日的性质与主题分,有宗教祭祀性节日、农事节日、纪念性节日、商贸性节日、文化游乐节日、庆贺性节日、生活社交节日等;按岁时节日的时序分,有春季节日、夏季节日、秋季节日、冬季节日等四时八节。[5]
以上列举分类方式都是依照一定的角度进行的,它们都有相对的合理性,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但尚没有找到能涵盖所有节日具有普遍意义的分类体系。如果要建立这样的分类体系,我们的看法是只能就岁时节日根本性质方面去寻找,只有获取了对岁时节日根本性质的认识,我们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分类原则。
2.岁时节日民俗的特性认识
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内在与外显的文化品性,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不同事物的不同个性,岁时节日民俗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特性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从发表出版的文化论著看,有不少的作者对它进行了探讨,一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具有周期性、纪念性、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复合性、变异性、历史传承性等特征[6];也有部分学者的归纳稍有不同,如杨景震在《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一文中将岁时节日的特征归纳为: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和地方性等八个方面[7]
朱宜初在《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一文中认为:节日大约有下面几个特征:节日的文娱性(休假性)与劳动性、节日习俗具有最大的复合性、民族节日的簇新性与守旧性、传统节日的宗教性与新节日的非宗教性、节日的全民性与阶级性、节日的独特性[8]。本文对民族节日基本特征的归纳是建立在民族节日民俗事项的具体分析之上的,是从节日民俗本身出发来归纳节日民俗特征的,这与一般学者的泛泛而论相比,显示出作者研究的深入。比如复合性的问题,是民间节日的重要特征,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9]作者以“节日习俗具有最大的复合性”来强调,说明其对节日这一特性的充分认识。当然本文也有值得再思考的地方,它在概念的提炼与表述上就还有推敲与商量的余地,比如“簇新性与守旧性”指的是在节日里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焕然一新,要进行祓除和打扫,但节日的活动方式、仪式、祭祀和禁忌是代代相传的,那么这个概念应该和“传承性”、“理想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宗教性”与“非宗教性”作为区分传统节日与新型节日的标准概略地讲是可以的,但似乎不如用信仰性与非信仰性贴切。“节日的独特性”也比较含糊,从其文中的表述看,是指各地各民族在节日期间衣食与民俗活动等与日常生活的明显差异表现,由此不如说它的“族群性”和“特异性”。
此外:在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特征的论述中,有一些文章是专门论述某一民族的岁时节日民俗特征的,如马东平、周传斌的《回族节日民族及其社会功能》一文中就指出:回族节日民俗的除了与其他节日民俗共有的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即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宗教性强而娱乐性弱、地域性和教派性的差异、回族节日民俗的民族性基本上与社区规模、社区分布密度成正比[1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钟敬文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
下一条: ·[陈华文]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时代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中国民俗学会:会费在线缴纳清单 (2020年9月3日至21年5月31日)
·《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4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4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0年11-12月受理)
·《民族艺术》:2020年第6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