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3400
 
贺年拜年。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
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陆容《菽园杂记》卷五)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明北京宛平人,晨起由家长率家人奴仆,拜天地、祖先,给上辈祝寿,然后互拜。并用三牲熟食祭祀,纸钱供于祖先牌位前。然后打扮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沈榜《宛署杂记》第十七卷,民风一)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士庶人等向亲友拜年,多是实心实意;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讲求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门帖者。(《菽园杂记》卷五)
岁首朝贺,始于汉朝,明朝亦重视元旦朝贺之仪,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明代杭州特别重视元旦,“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而庆拜往还,举酒相祝,惟吾杭最盛。”当时有谚曰:“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娱情景。(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时序纪)有一首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褙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诗文类,除夕元旦词,引沈明德元旦《蝶恋花》词)
清朝中期,北京人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有“具柬贺节”,有登门揖拜,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颂“新禧纳福”。北京拜年贺节的节日食品十分讲究:有“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飥;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萍婆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即使不是近亲密友,也要举酒三杯。当时俗话说:“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帝京岁时纪胜》)晚清“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入朝朝贺”。然后,百官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道路人员往来交错,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燕京岁时记》)
清代苏州贺年、拜年习俗,《清嘉录》记载甚详。放过开门炮,就是拜年。男女按辈份给家长拜年之后,由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居亲友,也有的指派子弟代家长前往庆贺,谓之拜年。就是终年没有往来的,这时也互相往拜于门。人家在门首设一记事簿,专记拜年客姓名,这种记事本,号为“门簿”。当时还有“飞帖”拜年的习俗,家长大多并不登门拜年,而是让仆人将拜年红帖送到亲戚朋友家,回拜的人同样遣仆人送帖,这种往来送帖拜年的习俗,称为“飞帖”。人们为了接帖方便,新年时就在门上粘一个红纸袋,写上“接福”二字,或者称为“代僮”。送帖拜年的习俗,据说在宋代江南就有了。拜年帖,在清初用古简。康熙中,则换成红单,只书某人拜贺。《文待诏集》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顾禄《清嘉录》卷一)拜年的时间一般不得过初十,过了初十,就有慢待的意思。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否则就是不知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下一条: ·[郭良玉]年俗小记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