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5 | 点击数:7916
 
把春节确定在立春的建议,似乎仅仅是将时间移位,既不涉及它的文化内涵、也不影响它的民族性格,然而,我们看到,建议的着眼点仍旧在于要把它固定在现行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而并非要强调二十四节气的可贵和可亲。二十四节气并非是现行阳历体系中的节日系列,必须看到它是我们传统的阴阳合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并不是廿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成为了我们民族节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当我们把在同一体系中的某个节日合并到另一节日的时候,例如把所谓“春节”的旧历年抛弃,放到立春去过,也就把两个节日都毁了,旧历年的诸多传统仪式和内容也就会随之被抛弃了,剩下来的“节日”,或者说被“有识之士”创造的新的、人为的节日,将会是一个“四不像”,既非立春,也非旧历的年。更何况,节日的确定也是传统使然,并不是可以随着个人的意志摆布的。
历法作为时间计算制度,是为了方便和协调一国乃至世界各国所有民众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其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和改进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民族节日体系的形成虽然在一定阶段有时间计算的考量,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文化内涵的展示,为了民族情感的寄托。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是属于实践论的范畴;而后者主要是群体情感的展现,是属于价值论的范畴。二者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彼此替代。用机械的时间观念、片面的时间观念、唯我独尊的时间观念,来更改传统的民族节日,看来似乎是科学的(这“科学”二字,并非是我强加给建议者的,因为建议本身的定名是“春节科学定日”,),然而,我认为,那仅仅是挂着科学名字的科学主义的表现。不全面考虑节日的民族性格,不全面考虑节日的历史传统,不全面考虑节日的价值层面和文化内涵,来讨论民族传统节日问题,是脱离实际的、是行不通的。民国时期的由于废止旧历而查禁过旧历年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欧洲文化中心论”、“欧洲文化唯一论”在历法问题上的表现;文革期间的不许放假说是为了扫除“四旧”,岂不知以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始的所谓公历的纪元,归根到底也还是脱不掉和“洋四旧”的干系。旧历年的确定无论如何总还是有自然天象的依据;而公元纪年则完全是依据一种宗教信仰确定的。类似种种漠视传统、违逆传统、否定传统的做法,都未奏效,就是前车之鉴。仅仅片面地以春节对现行的阳历游移不定,就要把它“科学地”定在说是立春的阳历的某一天,即使假定通过立法在形式上得以实现,预计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如果把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用这样的尺度去衡量,说成是不科学的,那么将来会随之要改造或者要否定涉及我们民族情感的多少宝贵而有益的优良成分啊!假设 “春节科学定日”的建议经过立法推行全国,且不说会影响到港澳台地区、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认同,且不说会影响到中国周边的诸多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就以我们自身而论,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将如何过年?例如藏历年将如何过法?假设这一“科学定日”成为现实,我们必将“科学地” 丧失掉除夕,丧失掉腊月的诸多活动,丧失掉过年的诸多活动,丧失掉元宵节。从某种意义上,也会连带地丧失掉整个腊月和正月,以至于影响到端午、中秋和重阳。牵一发而全身动,不严肃、不适当、不谨慎地更移、改造“过年”,将会严重地影响甚至破坏我们整个的民族节日体系,它的后果将真的是一场“文化”大革命。
还是让我们眼睛向下,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工作,来维护广大民众的精神利益和情感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节日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使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5年1月5日
 
作者简介:刘魁立(1934-)男,河北人文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
下一条: ·[周星]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陈捷]灵魂观念在国产恐怖游戏《纸嫁衣》中的叙事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
·[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