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晓峰]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5 | 点击数:7169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研究笔谈(萧放 主持)

 

萧放先生交给我的题目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性意义”。我本人主要做中日岁时的比较研究,有时也会牵涉到朝鲜半岛,但说到世界,有些超出了我的学问范围。不周到处,还请谅解。
我想,“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性意义”这个题目中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节日”,一是“世界”。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类在公共空间中所使用的时间,都不仅仅是单纯物理意义的时间,也是文化的时间。“节日”做为历法象征意义的存在,一定意义上是时间的文化属性在现实世界的凝聚性外化,是时间文化属性的体现。可以假设,今天的世界上,如果不是西方文化最为强势,而是中国文化最为强势的话,那么,很可能过中国春节的国家远远不限于今天的范围;而如果伊斯兰文化成为主体,使用回历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增加。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有关节日的讨论,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岁时,而是与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复杂的一些因素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我们所说的世界,也是一直变化着的世界。日本学者堀敏一在《隋唐帝国与东亚·前言》中讲到进入近代以后,才形成了世界的一体化。但是,在前近代,各地区、各民族也并不都是分散、孤立的。前近代的国家也都是世界国家,是世界帝国。地球上部分地域产生文明,以其为中心的政治势力统合了周围的各个地域与民族。比如统合中东、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的查理大帝的帝国。从印度到东南亚,政治统合的时间短,但也形成了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征的印度文化圈。而在东亚,诞生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帝国。这些前近代的世界帝国的文化,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的基本文化要素。
理解上述两点对于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性意义”非常重要。前者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性意义”这一命题与世界的现实力量对比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前一段报载春节有望成为纽约州纪念日,一时传为话题。春节成为纽约州纪念日这样的话题,是对亚裔贡献的认可,同时也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与发展以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直接相关。因为当年修建美国西部铁道的中国劳工们同样曾经为美国的发展“贡献”过,但并没有哪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由此成为“纪念日”。沿着这一思路,可以推想伴随今后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世界上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化”也自有其必然性。
而后者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世界化”早在近代世界一体化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完全可以用源远流长四个字来形容。中国的古代传统节日文化,很久以前已经是东亚地区很多国家共通的文化。举一个例子说,早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就已经越海东传到日本。比如两汉之间流行的刚卯之俗,后来一直是日本宫廷岁时活动的一个部分。到了唐代,日本全面采用唐制度,整个节假日体系也大量照搬唐制。从现在能读到日本年中行事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举凡当时的大的节庆日——如正月元日、人日、十五(日本为十六)、三月上已、五月端午、七月七夕、九月重阳等,都已传到日本,并成为了日本年中行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家与中国疆域相连,鸡犬相闻,所受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今天在朝鲜半岛的传统节日中地位非常重要的春节、寒食、端午、中秋等,虽然拥有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要素,但仔细考察,它们与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渊源关系是非常清晰的。越南的情况同样是如此。以春节前后为例。春节是越南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越南人从农历12月23日即准备好各种食物,除夕夜放爆竹,初二出门拜年,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这些风俗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清明节扫墓、踏青传到越南也很早,著名的文学作品《金云翘传》就有翘、云姐妹参加清明节活动的描写。此外,端午、中元(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日也都成为了越南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周边这些国家产生的广泛影响,绝非出自偶然。正如许多研究稻作文化的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日本、朝鲜、越南同属稻作文化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而从年初祈年到插秧、除草、收获、谢神,其农业劳作的时间循环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所以,这些国家在生产方式上接受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的同时,接受相关的中国节日文化系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因为以一年为单位周期的中国传统节日,背后依托的是中国古代历法,是对于四季循环的相对正确的认识系统,是古代中国先进的农耕文化。更大的说,是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干预:当下语境中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应有态度
下一条: ·[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