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神、请财神、贴门神、迎喜神……,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的李金莲老人来说,过年总是要有很多的讲究。不管是除夕夜里守岁,对先人们进行祭奠,还是大年初一给长辈们拜年,李金莲老人总要督促儿孙们认真完成。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许多民俗得到了更加的重视。”李金莲老人发现,有了收入增加后的支撑,人们的年过得更加红火了。
在老人所在的乡村,除夕夜里,从晚上开始到大年初一凌晨,鞭炮声一直断不了。特别是在跨年时分,鞭炮声足足能响上十分钟。许多人家开始放焰火,“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而以前只有在贴门神等几个时刻里能听到零星的炮声。
让农村最充满“年味”的社火也比以前更加热闹。李金莲老人说:“现在社火队伍的规模足足是以前的十倍,戏服都是全新的,还有出行演出都坐上了汽车、三轮车,不像以前不管几十里山路都是人走着去的。”
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这些传统的风俗被不断传承,依旧成为中国人“年味”最大的标签;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了人们更多元化的选择,中国人“年味”在传承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变化。
今年春节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农民李海英去了深圳女儿家过年,“能走出山村到大城市过年,这是我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海英同往年一样做好各种过节的食品,但今年过年的内容之中又多出了一样,那就是去参观深圳市里她从没见过的景点。
“不是过年没有味道了,而是人们的生活好了。”李海英说。她小的时候,一听到过年就感觉很开心,掐指头算哪一天过年。“与其说是盼望过年,不如说是盼着过年能吃上些平日里难吃上的食品。”现在这些过年的食物,在超市里随处可见,李海英已经用不着提前半个月准备了。
李金莲也发现农村的“年味”在发生着变化。过年的讲究比以前少了,许多祭奠的方式越来越简单。“磕头拜年的也少了,以前连哥哥姐姐都要磕头跪拜,现在打个招呼,说声拜年就行了。”
多样化的生活给了人们过年更多的选择。在兰州一家企业工作的白领尚玮,希望自己的春节不被朋友打扰,好好休息一下。“平日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太快,想过几天属于自己的慢生活。”
她认为,过年就应该休闲一点,乘着放假的空隙,出去好好玩一下,增加精神上的享受,也称为更注重个人生活的新“选择”。
兰州市民俗专家邓明老师认为,大家口中所说的年味“淡”,那只是指一种曾经热闹的方式,其实凝结在春节里的一种归属感和文化传承并没有变味、变淡,反而是越来越浓烈了。
“其实春节就是咱们中国人的‘狂欢节’。”邓明对春节这样理解。他提倡,春节期间,文化要有多样性,把传统节日用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来充实,更能让人们度过一个喜庆欢乐和谐的春节。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教授建议,“年味”变浓,就是要恢复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记忆,让国人了解民族走过的路程和文化传统的基础。
柯杨认为,因为文化的力量,春节有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让“年味”更浓,会吸引更多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参与进来。(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CCTV.com 2008年02月12日 16:5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