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春节》题记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3955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热切心情。

    当今的春节虽然没有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城乡之间上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着亲情的聚会、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更新。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节日民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在思索,有时不免精神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神渴求?另据前年中秋时节有关中秋是否与国庆同步放假的网上调查,有百分之八十的民众希望中秋节放假。很多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的文化需要。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物件,可以简单替换。我们可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也一样,想改变它没有那么容易。

    春节新年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有一句唐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有意义,而且年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那气氛那滋味非酒馆饭店中所能比拟。过年家人团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不如此,心里便会觉得空荡荡的,没有着落。

    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耶稣基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并在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延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如果真像一首歌所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的话,那么春节新年就是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今天是网络化时代,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我们民族需要有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出异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光明而温暖的。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氛。我们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要简单地禁止,事实上,这些年年味的淡化与我们对某些传统民俗项目的禁止有着密切的关系。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管理部门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家进入超乎日常的“狂欢”状态,让旧年的郁闷、旧年的压抑,在送旧的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迎春的鼓点落入人们的心田。

    作为年轻的国民,在面对传统的时候,最好多一份敬畏,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去感受、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同时,我们也要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与西方世界非常接近,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要求。春节与圣诞节有着不同的文化根基,圣诞老人固然可爱,但祖先对于我们来说更加亲切动人。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在美国纽约,去年已经州长签署法令,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规定在政府、公校工作的华裔与有此需要的亚裔可以休假一天。鸡年春节,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华人发表新年贺辞,联合国秘书处也首次为中国春节举办了文艺晚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对于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价值,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中国春节是中国的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国已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正成为人类共有的一项责任与义务。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正在为世界传承文化。

    休闲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时尚。传统的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机会,不要让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年节变成庸常的日子。我们在“进步”的口号下,已经失去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色,就会枯干,生活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常常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点色彩。如是我愿。


(萧放著《春节》,三联书店,2009.1  全书10万字,插图60帧,定价 36元)

 

  文章来源:萧放的博客 2009-01-19 22:59: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三联书情:《春节》
下一条: ·[刘铁梁]春节是遗产吗?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