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插图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我们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活动之中,所以本书将从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两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古人把握时间,重视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掌握。《尔雅·释天》中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载是运载之意,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夏朝以“岁”称年,岁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
“岁”本为斧类砍削工具,也用来收获庄稼,当时庄稼一年一熟。庄稼收获后,人们要杀牲祭神,“岁”就成为祭祀的名称。这种每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庆祝活动,将自然时问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段落。因此岁收之“岁”与岁祭之“岁”就逐渐成为特定的年度时间标记。商朝以“祀”称年,强调祭祀周期,这与商朝的文化特性相关;周朝继承夏代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度时间周期的记时传统,正式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爵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载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穿着干净漂亮的衣裳,享受着珍奇的美味,徘徊在装饰华丽的殿堂之上,希望这种快乐永远持续,祝福尊辈万寿无疆。
由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我们能确知魏晋南北朝元日的具体节俗。该书为南朝人宗懔所撰,记述了当时荆楚一带岁时节日民俗。荆楚处于中国南北东两的过渡地带,其民俗荟萃五方,其节日民俗具有代表意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所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是岁首、四时之首、一月之首。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都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拜贺时要进奉椒酒、柏叶酒、屠苏酒等,人们在元日饮桃汤、吃胶牙糖,并尝五辛盘,即以葱、蒜、韭、蓼蒿、芥等五种辛辣味组合的菜肴,以在春日之初疏通五脏之气,还食用鸡蛋一枚,服用中药"敷于散"(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搭配而成)一剂。元日的饮食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辟邪祈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CFN 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