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蒋蕾/荆宏]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
  作者:蒋蕾/荆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9048
 

各具特色的萨满

萨满不是专职的人员,而是“义务的”。萨满没有世袭的,一般来说,其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所谓“神抓的”,一种是“许愿的”。“神抓的”是指,有的人在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的情况下就突然会唱神词、神曲了,突然间有了悟性能够做萨满了。而“许愿的”是指,一些人因生病或遇到重大灾难而向祖宗、神灵祈求帮助,并许愿病好后或灾难过后去做萨满,为祭祀服务。但是,关玉林对传说中有的人无师自通成为萨满感到不能相信,他认为萨满必须经过学习训练才行。

在东北地区,萨满祭祀分成两种:一种是“野祭”,一种是“家祭”。“野祭”要祭各种动物神,通常在野外举行;“家祭”则是祭祀祖先。满族的祭祀绝大多数是“家祭”,因为乾隆皇帝曾下令禁止进行“野祭”,只许“家祭”。关玉林分析说,这可能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阻止人们对其他的动物神发生崇拜。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解放前一直生活在山林里,他们的萨满祭祀主要是“野祭”,他们的萨满中很多自称是“神抓的”,非常玄妙。

在我们接触到的几位关姓家族萨满中,他们在个人经历、学当萨满的过程等方面各具特点。

关家生,1931年生,是1993年关玉林等老萨满带的第一批萨满学徒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一般来说,是青年人学当萨满,可关家生却是在62岁时自告奋勇回村学当萨满的。当时,关姓家族得知党的民族政策允许举行祭祀活动,便着手恢复。一次祭祀需要六七个萨满,甚至更多,村里的几位老萨满不仅不够用,在体力上也无法支撑整个祭祀活动。所以,培养新萨满的任务迫在眉睫。关玉林和另位三位老萨满商量后,决定在村里选拔聪明好学、品德忠厚的年轻人进行培养。那时,原是海林市土地局常务副局长的关家生刚刚离休。当他的三哥——村里最老的萨满关家伦告诉他村里恢复祭祀、要教一批新萨满时,他就赶回来了,成为创纪录的“最老的学员”。关家生曾是一位经历过战争风雨考验的战士。他至今还记得,1947年入伍时参加的是东北民主联军,他参加过吉林追击战、四平保卫战。因此,关家生对党有很深的感情。党员当萨满能行吗?他开始心里有点矛盾。他说:“我想到,我拥护共产党,热爱祖国,我是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学当萨满,和党的政策不发生矛盾,所以我就大胆地来了。”关家生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背下了许多篇神词,在基本不懂满语的情况下背诵下来是十分不易的。前几年,他还到北京满文学校认真地学习满语。

关家伦,1915年生,是村里最老的一位萨满。关家伦如今满脸沧桑,话语不多,留着白色长髯。他年事已高,但仍频频出现在祭祀现场。祖宗匣子、神鼓以及族谱等都是他冒着很大风险、历经“破四旧”和“文革”等劫难保存下来的。关姓家族不仅将族谱完整地保留下来,还全部抄录出来,贴在祭祀场地的墙上。这套关姓族谱能够保留至今,完全是关家伦的功劳。本来,关姓族谱共有5套,解放后族人们害怕“挨斗”都不敢保存,有的人就把族谱扔进了牡丹江或者烧掉。关家伦说:“我不怕!”他抢着保存,一听说有人要毁族谱就跑去要,冒着很大风险保留下3套。其中一套族谱,是他从别人家的炉火中抢出来的。那是他去串门时,看见人家刚刚扔进火炉,他伸手从炉火中抢出来,带回了家。另一套族谱,是遇到一个族人正要往牡丹江里扔,他看见了,说什么也不让,和人家吵了一架,最后把族谱拿回了家。当时,祖宗匣子是谁家都不敢留的东西,但他敢保存。

祭祀时使用的神鼓,也是由他收藏才保存至今的。这是一面有200多年历史的关姓家祭用的神鼓,是关姓先人用獾子皮做成的,敲鼓之前用火微微一烤,击鼓时仍然发出铿锵之声,这次祭祀就是敲着这面鼓进行的。这面鼓也曾历经磨难,抗日战争刚结束时,苏联红军战士为了举办舞会看中了这面鼓,借去后一直不还。当时村里的人都不敢去要,关家伦说:“一定得把神鼓要回来!”他孤身一人找到苏联红军,经过一番努力,真的把鼓要回来了。解放后,谁家也不敢留这些祭祀用的东西,老萨满关家伦就把它放在家里,直到恢复祭祀后才拿出来。

今年48岁的关君泰,是1993年培养起来的年轻萨满,如今已成为能够主持祭祀活动的大萨满,并且成为关姓家族的穆昆达(即族长)。关姓家族中本来就都是亲属关系,关君泰是老萨满关家伦和关家生的侄子,他的另一位伯父也曾是位老萨满、穆昆达,因此他们全家有4个萨满。

关君泰当萨满,既不是“神抓的”,也不是“许愿的”,是村里的长辈选出来的。当时,关玉林和老萨满们一起商量要培养新萨满,而村里的年轻人都不了解萨满是做什么的,他们只是从老人口中听说过萨满,却从来没见过萨满祭祀活动。于是,他们决定由关姓长辈推举优秀的年轻人学做萨满,只有作风正派、聪明伶俐、懂祭祀规章的人才有资格参加学习。当年37岁的关君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初中毕业,家里有两个伯父是老萨满,所以他受到了推举。关君泰说,当时只集中学习了5天,但后来背祭文花了很长时间。经过10年努力,关君泰学会了一道道复杂的祭祀程序,背下了满语神曲、神词,学会了祭祀时需要的杀猪、卸猪的种种本领,现在成了祭祀活动中族人们的“主心骨”。不但如此,他还是个穆昆达。2000年时,经过族人的推举,他担任了族长。关姓家族的族长每年推举一次,他已连任4届了。

在这次祭祀活动中担当“大萨满”的,是关君泰的萨满学习班“同学”关云泰。关云泰比关君泰年长3岁,学习经历与他相仿。在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关云泰都最为忙碌和紧张,比如“祭祖”时要卸猪肉的大小件,他得拿着单子在一旁指挥;“背灯祭”时由他负责张罗关灯事宜等等。他跳神时,就穿上一件蓝色的绸缎长衫;指挥活动时,就小心地把长衫脱下来,换上一件日常穿的旧上衣或者一件褪了色的蓝大褂,忙前跑后。

该族穆昆、原小学校长关家凯先生告诉我们说,过去满族诸姓春秋两季均有萨满祭祀活动,现在基本没有了。近年来少数地方虽然举行了萨满祭祀活动,但不完整,主要缘故是没有了传人。关姓家族从十多年前开始培养新萨满,使我们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萨满祭祀,使祭祀活动传承下来。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荆文礼]萨满文化与满族传统说部
下一条: ·[富育光]《尼山萨满》与北方民族
   相关链接
·[宋娟 尹丽娜]黑龙江省宁安市镶黄旗尼玛察(杨)氏鹰神祭的传承·[徐琦琦]宁古塔地区满族萨满祭祀变化初探
·[石文炳]佛满洲的萨满祭祀及传说·吉林满族陈列馆近日开放 展现萨满祭祀场面
·[陶立璠]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