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面临的学科发展难题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10719
 
第二、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难题和欠缺有哪些?
说老实话,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已经发挥的积极影响,比起一些十分活跃的强势学科的发展进程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我们也没有必要过高估计我们已有的成绩。毋庸讳言,民俗学科还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难题和基本条件方面的严重欠缺,有待今后积极解决和弥补。有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难题和欠缺,还迫使我们不得不优先考虑,并找出逐步解决的办法。比如,民俗学作为一门官方标定的二级人文学科,先天性地就被置于受歧视的所谓边缘学科位置。那么在我国到底应该如何给民俗学定位?怎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三位一体”的发展系列”?即:
A.民俗学在全国高教文科系统发展成完整的有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系列。
B.民俗学在全国科研系统发展成有合理布局的民俗研究机构,分别承担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民俗的完整研究系列。
C.民俗学在全国多种文化系统,如民俗旅游、民俗节会、民俗博览、民俗礼仪、民俗饮食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发展成民俗实践的完整应用系列。
如果做不到这三位一体的发展系列,要想把目前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俗学科转化为强势学科,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民俗学学科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发展战略问题。
 
现状之一是:目前,我国除了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民俗学系之外,全国高教文科系统还没有建立第三个民俗学系级单位,更谈不上实施民俗学专业招收本科生的项目和计划。以民俗学或民间文艺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授权单位也相应较少,民俗学专业博士点就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和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传统及当前民俗文化发展热潮是否相适应?这是否正常?
现状之二是:目前,除了江西社科院、辽宁社科院设有民俗学研究所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其它省区社科院至今都还没有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这和当前我国持续升温、席卷全国的民俗文化热潮是否协调?这是否正常?
现状之三是:目前,各种社会科学的国家级学刊纷纷登场,我国民俗学至今还没有一种学刊是国家级的或准国家级的核心刊物。全国所有的社会科学刊物,几乎都没有开设民俗学专栏或专题。山东大学的《民俗研究》23年来几乎承担了民俗学准国家级的学刊任务,它正在超负荷承载中运作,功不可没;但是,众所周知,在我国现行期刊管理体制和学术管理体制下,它仍然不具备国家级学刊的权威资格。这样既直接妨碍了民俗学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大大限定了民俗学者学术职称和级别的有效提升,严重阻碍了民俗学科学术梯队的顺利建设。更重要的是和我国当前民俗文化的繁荣状况是否相称?这种缺欠是否正常?
现状之四是:目前,我国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应用方面仍处在自发的无序状态之中,许多急功近利的政府机构、企业单位、行政官员和非民俗专业人员,随时随地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名义,用大量非民俗、伪民俗的文化赝品和垃圾充当民俗文化精品,欺骗国内外游客,严重玷污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大大损害了国家形象。面对这种现状,全国民俗文化活动热潮,要不要为民俗学人发挥民俗学科的指导和积极影响作用提供优先条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实践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些都是我国民俗学界同仁无法避开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有理由把这些严重失衡的问题寄希望于政府教科文部门领导自上而下的发现、关注和切实解决上,同时我们自身也确有责任共商民俗学科的大事,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民俗学人自己的梦还需要民俗学人大家共同来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2009-01-09 21:01: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宗宪]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
下一条: ·[高有鹏]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学风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