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国民俗学会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
1、建立民俗学会
这其中首先是成立同仁性质的中国民俗学会,然后在学会下,又分设各地的分会。据娄子匡先生在《民间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3年2月1日)发表的《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昨夜和今晨》中说,当时建立分会的有杭州、宁波、厦门、福州、漳州、汕头等地,另外还有湖州、绍兴、平湖等地也建有中国民俗学会的分会。其中漳州、汕头等地的民俗学会则是因为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停止活动后,转人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并成为它的分会的。这些民俗学会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活动,出了不少成果。如宁波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旬刊》五册,《歌谣谜语故事周刊》十几期,还有《宁波歌谣》一辑厦门民俗学会出版了《福建故事》、《泉州民间传说二集》及《民俗周刊》四五十期漳州民俗学会出过三十多期《民俗周刊》和两册《漳州民间故事集》等。
2、出版刊物和丛书
早期的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民俗学组织都拥有自己的学术园地,它不仅吸引团结了大批爱好民俗学的搜集者和研究者,形成自己的学术队伍和力量,而且出版丛书等,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也是这样。当时由钟敬文、娄子匡、钱南扬等同仁编辑的书刊就有《民俗周刊》附《民国日报》(钱南扬),《民间周刊》附《东南日报》(娄子匡)以及《民间》(钟敬文、娄子匡、陶茂康),加上各地分会编辑的书刊约有几十种之多。在编辑书刊的同时,还积极编辑出版丛书。其中中国民俗学会丛书有12种,即刘大白的《故事与罐子》、钟敬文的《中国民谈型式表》、娄子匡的《新年风俗志》和《巧女和呆女的故事》等,但12种丛书中,据钟敬文先生回忆,有些可能尚未出齐。阁另外,还编有“ 浙江民间文化小丛书”,王文宝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一书中开列了此套丛书的全部名单川,以为已全数出版(后王文宝在《中国民俗学史》中根据钟敬文先生的文章予以纠正),但钟先生在《我与浙江民间文化》一文中强调,此套丛书只有《东岳庙会调查报告》和《浙江的民间戏剧》两种已出,其余因抗日战争的爆发,“ 便中止了” 。然而,正是中国民俗学会的这种努力工作,加上全国各地一些爱好者的自发性的研究,使民俗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原来在《开展》月刊第十、第十一期合刊的民俗学专号,即《民俗学集镌》第一辑年和第二年出版的《民俗学集镌》第二辑。两辑中所收录的研究文章代表了当时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中国民俗学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如钟敬文的《中国的地方传说》、《金华斗牛的风俗》、《中国民谭型式》、《蛇郎故事试探》,黄石的《苗人的跳月》、《迎紫姑之史的考察》、《满洲的跳月》以及松村武雄的《地域决定的习俗与民谈》、班尼女士的《民俗学是什么》和汪馥泉的《民俗学底对象任务及方法》、乐嗣炳的《民俗学是什么以及今后研究底方向》等论文,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3、开展研究,建立体系
在这一重要时期,中国民俗学完成了由早期偏重文艺和资料搜集向民间文化学术研究的过渡,从而确立了中国民俗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期间,附录于《民俗学集镌》的民俗周刊书目即有谈论研究篇,故事、歌谣等材料47篇,散见于各地民俗学分会的文章则更是不计其数。这当中,学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民俗学集镌》(二册)所取得的成绩。这两册分别出版于1931年和1932年的论文集,共收有论文、译文、资料等三十多篇,涉及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习俗、民俗学方法论和国外民俗学研究和理论介绍等各方面,标志着民俗学的研究已走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时期只为新文艺服务的狭隘性同时,与《民俗》周刊那种评论式的研究也有极大的差异,使民俗学成为一种具有自觉意识的独立的学科。这当中,钟敬文先生的《中国地方的传说》、《金华斗牛习俗》及《蛇郎故事试探》和黄石的《满洲的跳神》、《苗人的跳月》、《迎紫姑之史考察》及周作人、刘大白、顾领刚等先生的文章,标志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钟敬文先生在评价中国民俗学会的工作业绩时,对下面四点的工作给予完全的肯定,即“扩大了民俗资料的收集范围”,“加强了对民俗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初步开拓了国际同行间交流合作工作的局面”和“带动了地方性工作的新展开”,是非常准确的。但是,这些工作的影响,还通过钟敬文先生的《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国民间故事型式》等文章,使中国民俗学开始走上一条具有学科意识、科学方法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研究的道路。但可惜的是,当钟敬文先生从日本回国后一年左右即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使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处于真正的休止状态。
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相伴随,钟敬文先生自己认为在杭州时期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二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教学及探索成果。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地方的传说》、《金华斗牛习俗》、《蛇郎故事试探》、《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外,还发表了《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国的地方传说》、《中国水灾传说》、《中国民谣机能试论》、《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中国的植物神话起源》、《老虎与外婆儿故事考察》、《与· 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原名《答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老獭稚型故事传说的发生—三个分布于朝鲜、越南及中国的同型传说的发生地域试断》、《民间文艺的建设》、《梁瓤神话的考察》等,另外还有一些书论和序文。三是参与创办中国民俗学会。四是参与编辑期刊及丛书。五是参与举办民间图画展览会。但正是钟敬文先生的上述工作,不仅使冠以中国这个名称的民俗学会第一次得以出现于世人面前,而且初步摆脱了原来民俗学侧重于民间文艺,并且仅仅是为中国的新文学服务的狭小的理念,开始走向完全的成熟。诚如当时就有人评价的那样“ 当日广州中大民俗学运动中主干人物之一的钟敬文氏,于离粤赴日之后,即着重于民俗学理论研究及将民俗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冶于一炉之倾向。此由彼于《艺风》月刊上发表之民俗专论及其他介绍民俗理论文字以至在该刊主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辑(见该刊二卷十二期,二十三年12月)可以见之。《艺风》上的大量文章后来作为“ 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六十四”,于199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启迪意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