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钟宗宪]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
  作者:钟宗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7 | 点击数:24188
 

那么民俗学方法可以运用之处为何?至少有两大部分:第一,田野考察方法可以还原民间文学的产生背景,其中也包括对于社会因素与语言单元的还原。乌丙安在《民俗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等关于民俗构成的观念,(乌丙安,20011331)可以运用于民间文学研究中。透过实地观察与参与的田野考察工作,蒐集相关背景资料,再将民间文学的文本,析离出语言符号单元,由符号单元聚合成文学结构与形式现象,最后以民俗文化模型的重建对照于民间文学文本的意义指涉。如此一来,民间文学研究将不会流于平空想象,也不会有丧失学科主体性的问题。同时,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还能够填补单纯田野考察过于注重表面化现象的不足。

第二,民俗学对于文化传播圈、文化特定活动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民间文学研究极为重要。周延精致的民俗学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社会的组成分子依据血缘、年龄、行业等等项目加以分类,探究其生活特质;又从历史变迁与地理分布,框画出若干特定民俗区域,记录其彼此冲突、交融的情況;再从节庆仪式等各项活动的排定中,显现其生活规律与人生态度。凡此,对于民间文学的产生、发展与保存,在研究上都有着莫大的助益。

民间文学研究者能够不迷信民俗学方法,但是又能够同时借重于民俗学研究成果,则民间文学的范畴与内涵可以因此而扩大,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也才能够加以提升。

六、结语

台湾学界有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民间文学的重要性。虽然日据时期,日本学者对于台湾风俗与民间文学的蒐集与记录,已经颇有成就,例如1921年日人片冈严所编撰的《台湾风俗志》,收录了台湾汉族的杂念(歌谣)、大人谜、小人谜、游戏韵文、小笑话、滑稽故事、奇事怪谈等;至于台湾原住民族的民间文学部分,有1923年佐山融吉、大西吉寿所编撰的《生蕃伝说集》,(佐山融吉、大西吉寿,1996)和1935年小川尚义、浅井惠伦编撰的《原语による台湾高砂族伝说集》(小川尚义、浅井惠伦,1996)收录了大量的第一手口传资料,这些书籍都为台湾民间文学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但是一直到了1936年,才有第一本由台湾文人李献璋先生所编撰的《台湾民间文学集》①出版面世。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达四五十年的时间,只出现娄子匡、朱介凡两位先生所撰写的《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这样一本具有代表性与分量的书籍;②在原住民族民间文学的部分,也只有少数像陈国钧先生的《台湾土著社会始祖传说》③这样的书籍。而从事原住民族的研究,则多集中在像李亦园先生等人类学者的关注上。(胡万川,19932330真正大规模的蒐集采录与研究工作,要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陈奇禄先生领导,或由中文系或外文系出身的学者,像金荣华、王秋桂、曾永义、王孝廉、李丰楙、林明德、胡万川、陈庆浩(旅法学人)等多位学者的联合与呼吁,才发动新一波抢救、蒐集、研究民间文学的高潮,迄今仍方兴未艾。原住民族民间文学的部分,则在80年代中期由浦忠成(巴苏亚·博伊哲努)等几位学者陆续展开。

这一波新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高潮,或许可以视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④为前哨。随着乡土意识、本土意识的逐渐抬头,以及政治风气的逐渐开放,对于重新认识台湾、寻找台湾本土文化的倾向也就越来越明显。之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同时开始邀请学者、社会人士举办“民间剧场”——以系列展演、游艺的方式,介绍传统民俗的文艺活动。另一方面,学者也逐渐透过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补助,结合地方性文化中心,进行全面性的采集、整理工作。在这样的努力下,目前台湾地区各地方县市政府文化局都编辑出版有“民间文学集”,各地的地方文史工作室也陆续出现。这些前所未有的成就,确实营造出台湾地区民间文学研究的良好契机,而且较诸《歌谣》周刊当年更为成熟。

从认识民间基层文化,了解社会基本构成的层面来看,民间文学确实有无法抹灭的价值。从整个文学历史演变的过程来反省,民间文学研究确实应该与知识分子文学研究等量齐观。“民间”出自乡土,出自一块共同生活、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乡土。所以民间文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落实于乡土文化的教育工作。但是诚如白话文运动不等于方言文学运动一样,在肯定、留存各地白话方言之余,共通的文化语言,共通文化根源的求索,才能关注到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彼此感染、交融,保留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并焕发出关怀乡土、关怀一群生活于乡土之中的所有人的热情。也惟有如此,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彰显出来。

因此,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可以整理出下列五个具体方向:

第一,区域性民间文学研究,包括某一区域中的单一族群、不同族群的民间文学研究,或是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也许直接进行田野采录,也许利用既有文本,重要的是确实面对文本的进一步解析与讨论,而不是单纯的整理、记录。

第二,类型性的比较研究。各种类型、母题的归纳固然重要,但是归纳的结果不是只用来套用,而是应该比较出同一类型、同一母题中的文本差异,再讨论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些差异,往往反映出特殊的文化背景。

第三,社会性、民俗性的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虽然反映一般社会的生活实况,或者是庶民大众的具体心声,但是其具体生活内容的构成,才是产生民间文学的关键。物质的、行为的各种材料,应该与口头的、书面的文本交叉对照,还原其发生的语境。

第四,符号性的解读研究。“符号”的内容,包括语音、文字与词汇,是构成文学的基本要素。但是同一概念,可能由不同的符号来加以表示;或者,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概念。同时,符号在传播中可能出现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所以解读的工作,相当必要。

第五,新兴民间文学形态的研究。面对当前诸如顺口溜、网络短讯、改编歌谣等等新兴民间文学现象,可以蒐集整理,讨论其形式变迁与内涵指涉,反映当代的时代意义。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面临的学科发展难题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