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钟宗宪]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
  作者:钟宗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7 | 点击数:24195
 

[摘要]本文由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起着手,分析其学科内涵,以及“民间文学”与“俗文学”、“通俗文学”在定义上的相关问题,同时扩及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的讨论。最后,叙述台湾地区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概況,并对于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学史;乡土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K89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5-0028-12


一、前言

在讨论现代学术分类之中“民间文学”这一门学科的相关问题之前,有两个问题应该先被考虑到:第一是“民间文学”在最初被倡议提出的社会背景;第二是对于“民间文学”的存在与学术本质的认清。

之所以这样说,事实上是基于个人的一些不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文学所指的“民间”究竟该如何界定?“民间文学”又该如何界定?最初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意义究竟为何?那样的意义是否产生时代性的转变?研究者能否自觉地呼应或引导这样的转变?再者,如果“民间文学”研究确实必要,那么具体的研究方式与角度除了田野采集、蒐集文献与类型归纳之外,还有哪些面向可以再作思考?有没有可能回归到属于“文学”领域的研究范畴之中?

不可否认的,“民间文学”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敏感性。敏感性来自于一种认知:民间文学就是普遍民众心声、民间文化的缩影。就官僚系统而言,专制时期可以采风资政,或因利导俗;民主时期甚至可以突显民粹,或藉以媚俗。就知识体系而言,传统上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而心存轻蔑;现代学术则肯定俗性文化的重要,却又徘徊于流行文化与通俗创作之间。就社会结构而言,古代传播资材有限,民间以讲述、搬演的方式传播历史、新闻,其间或有神圣性,或具娱乐性,同时也从中获得知识,但是几乎无所保存;今日社会分工细密,生活节奏快速,传媒无所不在,却也众声喧哗。“民间文学”的敏感性,在于执政者的主张,在学界的视角,也在于社会的价值认定。

这些敏感的性质,使个人在民间文学研究中产生若干模糊、游移的思绪,因此本文将从前述两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展开,整理过去的相关论述,提供一些粗浅的心得。

二、民间文学的学科建立

关于第一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早在民国二年(1913)鲁迅就已经撰文倡议成立“国民文艺研究会”,并标举出以蒐集整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为任务,其目的在于“辅翼教育”。①鲁迅所说的国民文艺,其实包括美术、工艺,但是文学的部分,显然是鲁迅所注重的。①“国民”的概念,乃至于“辅翼教育”,则彰举出那个时代革命事业的努力目标。

也许是前人经营出来的时势所趋,也许真的是鲁迅主张的影响所及,对于这方面研究的鼓吹和学人的具体行动落实,还是必须以民国十一年(1922)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编辑的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与歌谣研究会的成就最为特出,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②《歌谣》周刊从民国十一年12月创刊,到民国十四年6月第一次停刊,合计出版97期,③共计选刊2200首歌谣,约300篇民间文学相关论文;而第69期刊载顾颉刚所撰写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更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第一个专题。④

以时代的角度观察,对于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研究风气的抬头,应该与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与整个追求平等普及的革命气氛有关。从鲁迅撰文到《歌谣》周刊创立的这段期间,除了西方学术观念的陆续引进,像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影响之外,拋弃阻挡现代化的传统包袱,唤起民众追求新中国的革命风潮,无疑地提供了民间文学研究极佳的温床。

国民革命表面上是藉由推翻帝制来重建政体,实际上是对于“国民才是国家真正的基础与命脉所系”这样观念的重新认识。五四运动(1919)⑤所说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背后的意义就是:政治权力普及化、社会阶级平等化、科学观念先进化、技术推广生活化;而共通的概念则是维系于“普及化”的思考上,因为惟有达到“普及化”的目标,国力才能整体提升。想要将“普及化”这样的观念具体表现出来,就必须重视“普及化”的真正对象,也就国民大众。武力革命是一种手段,但是将国家彻底洗牌的工具是教育——透过教育来启蒙群众,透过教育来团结群众,透过教育来凝聚国家未来发展的共识,也透过教育来找到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因此而衍发出来的现象,就是白话文学的提倡与国语运动的形成,这两者的综合体,则是胡适所说的“国语的文学”。⑥

其实整个白话文运动应该叫做国语文学运动。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⑦的概念之后,胡适等人藉以发挥,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既然要“我手写我口”,当然不能避免俗话俚语,所以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推翻传统文人所把持的书写系统,唾弃传统文人所使用的文言书写,另一方面自然是要重新认识民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方式,藉以反映出属于全体国民的文化内涵。而后者提供了民间文学收集与研究的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与助力,但是也很容易造成地方性方言书写的盛行。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大力鼓吹白话文书写之余,必须由国语运动来搭配,既可以统一国家语言,也可以真正达到教育社会民众、提升国家体质的目的。⑧

在这样的背景底下,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重视民众生活层面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也同时在进行着。换言之,白话文运动普及化的民间性格所造成的集体氛围,辅助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开展;当然,对于整个民间文化、民间语言形态的重视,也同样激化了白话文运动的酝酿与成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背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面临的学科发展难题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