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由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起着手,分析其学科内涵,以及“民间文学”与“俗文学”、“通俗文学”在定义上的相关问题,同时扩及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的讨论。最后,叙述台湾地区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概況,并对于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学史;乡土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K89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5-0028-12
一、前言
在讨论现代学术分类之中“民间文学”这一门学科的相关问题之前,有两个问题应该先被考虑到:第一是“民间文学”在最初被倡议提出的社会背景;第二是对于“民间文学”的存在与学术本质的认清。
之所以这样说,事实上是基于个人的一些不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文学所指的“民间”究竟该如何界定?“民间文学”又该如何界定?最初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意义究竟为何?那样的意义是否产生时代性的转变?研究者能否自觉地呼应或引导这样的转变?再者,如果“民间文学”研究确实必要,那么具体的研究方式与角度除了田野采集、蒐集文献与类型归纳之外,还有哪些面向可以再作思考?有没有可能回归到属于“文学”领域的研究范畴之中?
不可否认的,“民间文学”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敏感性。敏感性来自于一种认知:民间文学就是普遍民众心声、民间文化的缩影。就官僚系统而言,专制时期可以采风资政,或因利导俗;民主时期甚至可以突显民粹,或藉以媚俗。就知识体系而言,传统上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而心存轻蔑;现代学术则肯定俗性文化的重要,却又徘徊于流行文化与通俗创作之间。就社会结构而言,古代传播资材有限,民间以讲述、搬演的方式传播历史、新闻,其间或有神圣性,或具娱乐性,同时也从中获得知识,但是几乎无所保存;今日社会分工细密,生活节奏快速,传媒无所不在,却也众声喧哗。“民间文学”的敏感性,在于执政者的主张,在学界的视角,也在于社会的价值认定。
这些敏感的性质,使个人在民间文学研究中产生若干模糊、游移的思绪,因此本文将从前述两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展开,整理过去的相关论述,提供一些粗浅的心得。
二、民间文学的学科建立
关于第一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早在民国二年(1913)鲁迅就已经撰文倡议成立“国民文艺研究会”,并标举出以蒐集整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为任务,其目的在于“辅翼教育”。①鲁迅所说的国民文艺,其实包括美术、工艺,但是文学的部分,显然是鲁迅所注重的。①“国民”的概念,乃至于“辅翼教育”,则彰举出那个时代革命事业的努力目标。
也许是前人经营出来的时势所趋,也许真的是鲁迅主张的影响所及,对于这方面研究的鼓吹和学人的具体行动落实,还是必须以民国十一年(1922)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编辑的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与歌谣研究会的成就最为特出,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②《歌谣》周刊从民国十一年12月创刊,到民国十四年6月第一次停刊,合计出版97期,③共计选刊2200首歌谣,约300篇民间文学相关论文;而第69期刊载顾颉刚所撰写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更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第一个专题。④
以时代的角度观察,对于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研究风气的抬头,应该与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与整个追求平等普及的革命气氛有关。从鲁迅撰文到《歌谣》周刊创立的这段期间,除了西方学术观念的陆续引进,像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影响之外,拋弃阻挡现代化的传统包袱,唤起民众追求新中国的革命风潮,无疑地提供了民间文学研究极佳的温床。
国民革命表面上是藉由推翻帝制来重建政体,实际上是对于“国民才是国家真正的基础与命脉所系”这样观念的重新认识。五四运动(1919)⑤所说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背后的意义就是:政治权力普及化、社会阶级平等化、科学观念先进化、技术推广生活化;而共通的概念则是维系于“普及化”的思考上,因为惟有达到“普及化”的目标,国力才能整体提升。想要将“普及化”这样的观念具体表现出来,就必须重视“普及化”的真正对象,也就国民大众。武力革命是一种手段,但是将国家彻底洗牌的工具是教育——透过教育来启蒙群众,透过教育来团结群众,透过教育来凝聚国家未来发展的共识,也透过教育来找到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因此而衍发出来的现象,就是白话文学的提倡与国语运动的形成,这两者的综合体,则是胡适所说的“国语的文学”。⑥
其实整个白话文运动应该叫做国语文学运动。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⑦的概念之后,胡适等人藉以发挥,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既然要“我手写我口”,当然不能避免俗话俚语,所以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推翻传统文人所把持的书写系统,唾弃传统文人所使用的文言书写,另一方面自然是要重新认识民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方式,藉以反映出属于全体国民的文化内涵。而后者提供了民间文学收集与研究的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与助力,但是也很容易造成地方性方言书写的盛行。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大力鼓吹白话文书写之余,必须由国语运动来搭配,既可以统一国家语言,也可以真正达到教育社会民众、提升国家体质的目的。⑧
在这样的背景底下,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重视民众生活层面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也同时在进行着。换言之,白话文运动普及化的民间性格所造成的集体氛围,辅助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开展;当然,对于整个民间文化、民间语言形态的重视,也同样激化了白话文运动的酝酿与成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背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