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吴真]降蛇——佛道相争的叙事策略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4 | 点击数:21325
 
   内容提要:自六朝以来,佛教与道教开始试图征服江南地区以蛇精为庙神的民间崇拜,从而在教内形成有关降蛇的叙事文本。在大量“蛇噬高道(僧)”叙事文本中又存在着佛道相互攻击的叙事母题。本文通过考察佛教与道教关于降蛇的叙事传统及宗教目的,试图指出形成《白蛇传》故事的宗教文化土壤。
   关键词:降蛇;宫亭庙神;高僧伏蛇;高道禁蛇;佛道相争;白蛇传
 
Bernard Faure在“Space and Place in Chinese Religions Traditions”一文中,以日本禅宗蛇故事及中国禅宗北宗神秀嵩山杀蛇的故事说明,蛇象征地方势力,征服蛇怪即以佛教“普世化教义”(Universal Doctrine)征服“民间宗教仪式实践层面的地方崇拜”。佛教与地方崇拜之间的对峙应该成为我们考察大传统、小传统之前必须正视的问题。[1]六朝时期进入江南地区的开始佛教征服地方民间崇拜,这一过程往往又体现在降服蛇怪的叙事模式上。如果将本土道教也考虑入内,我们会发现,制度化的宗教一直没有放弃改造(或者说降服)巫觋传统的民间信仰的努力。在这一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佛、道两教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并在各自的叙事系统中形成以降蛇为中心的叙事文本,从而交叉影响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的形成。
 
一、佛教叙事中的民间蛇神崇拜
 
蛇怪,在民间叙事中是“邪恶的象征”,因恐惧而“避害”,从而形成蛇崇拜。闻一多《伏羲考》就国人的龙蛇崇拜云:“一定是假设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即所谓‘魔那’(manan)者,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以谄事为手段,以避害为目的,“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2]蛇精被谄事、受封或被祀之后,变为庙宇正神,渐由“蛇怪”本身之原始形态蜕变为“蛇怪之管理者”,因而能福佑人类。
巫教传统与蛇的结合似乎很早。《山海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在有着巫祝传统的南方,巫觋又利用崇拜蛇精的民众心理,成为蛇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搜神记》、《异苑》等六朝志怪小说多处涉及江南民间关于蛇的崇祀,这些崇拜活动多为某一地之巫觋所控制,由巫师代言祸福。如同其它民间精怪崇拜,蛇神也要求血食,祭以牛羊和人牲。如经常被引用的《搜神记》卷十九“李寄斩蛇”,述闽中庸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3]《异苑》卷八又有武昌水神以青蛇为神通,通过巫觋求索酒肉、人牲的飨祀。[4]
东汉末年开始进入长江流域的佛教,如何对付江南地区以蛇为中心的地方崇拜?梁代慧皎《高僧传》卷一“汉雒阳安清”为我们描述了佛教与蛇神的斗争场面。
汉桓之初,高僧安清(世高),路过庐山超度昔日同学:
行达宫亭湖庙,此庙旧有灵威,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高同旅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门,事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宫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便达豫章,即以庙物造东寺。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5]
宫亭庙在庐山南侧,以宫亭湖得名,属豫章郡。宫亭庙神亦名“庐山君”,是六朝豫章地区极盛的民间巫教神灵,《搜神记》、《异苑》均记载此庙神之灵验。[6]上文透露出,宫亭庙的信仰圈以行走于鄱阳湖口与长江流域的商人为主,庙神为蛇精所化,并采用了南方巫祝传统——降祝。然而《高僧传》叙事中的宫亭庙庙神不同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的是,它前世是安国[7]学道高僧,因犯了佛家的瞋恚戒条,后世堕为万里之外庐山上的蟒精。佛教的“变现”、“变文”中时常可以发现“蛇化人身”“人死后化蛇”的故事,由这种释家叙事模式和轮回观念演化而出,《高僧传》安排安世高旧时同学死后化为江南的蟒神,从而使佛教高僧降服江南的地方淫祀具有某种正当性。[8]
《搜神记》“李寄斩蛇”展示的是普通人与蛇搏斗的技术,“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而高僧安世高在降蛇过程中显示出宗教从业者的本色当行——“梵语数番,赞呗数契”。李寄斩蛇“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只是消灭了蛇精的身体,并未对依托蛇精的民间祭祀给予进一步的打击;安世高对宫亭庙神却毫不手软,没收其全部庙产,“以庙物造东寺”,当时荆州白马寺、丹阳瓦官寺,皆为“宫亭庙余物治之”[9]
佛教叙事角度的“降服蛇怪”故事,体现出制度化宗教的立场与作风。佛教对地方宗教征服过程,不仅战胜民间神祇、摧毁山庙,而且以胜利者姿态“霸占”庙产,为别处的佛寺“立法营塔”。创立“净土法门”的梁代高僧慧远(334-416年)《庐山记》提到了庐山南侧的宫亭神庙,庙中供奉的“安公”即安世高。许里和认为慧远住在这山上时,显然还对安世高进行祭祀。[10]这似乎表明,佛教征服地方社会的祭祀过程,还伴随着以佛教崇拜取代宫亭庙神这样的俗神崇拜。
慧远的徒弟法安,曾于庐山附近新阳县降服以虎怪为庙神的淫祀:“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11]法安的降服手法与安世高类同,改俗神神庙为佛寺。由此可见,无论是虎怪还是蛇怪,在佛教叙事中皆为地方势力的邪恶象征,必定被高僧所降服;崇祀这一邪恶象征的俗庙也必为佛教寺院所取代。
相类的叙事还有刘宋时人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安息王子”条,“至会稽,过稽山庙,呼神共语。庙神蟒形,身长数丈,泪出。世高向之语,蟒便去。……后庙祝闻有臭气,见大蟒死庙,从此神歇。”故事发生的地点换成了会稽,但是核心与《高僧传》一样:高僧制服蟒形地方庙神,庙神从此失去了灵验。刘义庆为佛教俗家弟子,这则故事可能受《高僧传》的影响。[12]
“高僧伏蛇”的叙事模式还有《太平广記》卷四五七引晚唐张读所著《宣室志》“无畏师”,讲述天宝中无畏师伏洛阳蛇怪,“即说佛书义甚精,蛇闻之,遂俯于地,若有惭色,须臾而死焉。”唱呗经书似乎是佛僧降蛇的技术手段。
由上所述,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首次出现佛僧法海降服白蛇的情节,可能是延续了佛教“高僧伏蛇”叙事模式的余响,而加以传奇化的发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马昌仪]原始返祖:灵魂回归的一种途径
下一条: ·[吴真]从六朝故事看道教与佛教进入地方社会的不同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