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张恒艳]作为家庭节日的七月十四
——桂中地区高莲村“七月十四”节俗的调查报告
  作者:张恒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2 | 点击数:19785
 

她们带去的礼物由两个部分组成:必须携带的与自愿携带的。自愿携带的表示女儿对娘家的孝心,往往按照娘家的需要准备;而必须携带的则由夫家决定,其品种一般有甜叶糍粑,鸭子或者猪肉等。娘家得体的回礼是自家包的甜叶糍粑,倘若他们想表达对亲家的好意,还可以多回些东西,但是数量不能超过送来的礼品。这些规则同时约束着两个家庭,很明显,“七月十四”归省的目的在于维系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甜叶糍粑如同一个忠实的传声筒,通过交换自己做的糍粑,两个家庭交换着彼此的肯定态度——这种交换如果受阻(将亲家的糍粑当作回礼返还)则表示希望终止这种关系。娘家在这对关系中占有优势——它掌握着回礼的主动权,可以多收少回——他们的女儿成了夫家的人,这是他们送给夫家的一宗“大礼”。但他们又不能只收不回——他们在收礼时同样承担了回礼压力:如果娘家想要将礼物交换中的优势地位继续下去,他们则必须通过回礼打破夫家用礼物交换了女儿这种象征性的平衡,使双方的关系回到礼物交换前的状态,促成新一轮的礼物交换和随之而来的感情交流。在村民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组织形式一节,我已经说到,高莲村的姻亲关系很密切,而且常常通过姻亲关系寻求帮助,这也是他们与另一家庭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

总而言之,“七月十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处理家庭内部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社区范围内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七月十四”是一个家庭节日!

3.对节日变迁的分析

这个家庭节日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而必然在节俗和功能上发生变化。当前“七月十四”有两个变化是明显的:一,节日祭祀活动的简化,二,妇女省亲活动的松散化。

祭祀的简化与家庭规模的缩小、参加祭祀仪式成员日渐减少等因素密切相关。青壮年人口的离去,使高莲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家庭秩序链条上的主要环节被抽去,传统的祭祀仪式也就不能再通过强调家庭秩序对家庭成员产生约束力。当人们不需要或者无法进行秩序确认时,仪式的神圣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祭祀仪式缅怀先人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却未曾改变,因此这种仪式形式仍然存在。只是仪式延续的时间缩短,频度减少,祭品种类与数量都在变更,主祭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的由女性承担。这些迹象都说明仪式的神圣性正在淡化并越来越偏向于世俗一端——在当前的节日里,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借助这个机会来改善生活。

不仅是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时如此,在处理家庭之间的关系时,人们的做法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因为形势所迫,“七月十四”省亲常让妇女们感到分身乏术;另一方面农民的社交范围逐渐扩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改变了他们只能依赖亲戚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在需要帮手时出钱请人干活的高招。家庭和家庭联系的纽带渐渐松散——虽然妇女还会不时回娘家,但如果不是节日归省,妇女带去的礼物就不必回礼。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仪式性往来也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到当地村落社会形态的发展。

由此看来,传统的“七月十四”作为家庭节日的社会功能正在经受严峻的挑战,至于它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将怎样发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调查(第二集)[R].内部资料,1982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印.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民俗调查[R].内部资料,1983

张六生.柳州岁时风俗记[J].柳北文史(第4辑),1990

(英)埃德蒙·利奇.从概念及社会的发展看人的仪式化[A].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绮]灵宝道情调查报告
下一条: ·[王丹]传统共享与文化个性
   相关链接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
·[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
·[张梅]论民间信仰与闽台社会·[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