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张恒艳]作为家庭节日的七月十四
——桂中地区高莲村“七月十四”节俗的调查报告
  作者:张恒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2 | 点击数:19786
 

四、对高莲村“七月十四”节俗活动及其变迁的简要分析

从上述对七月十四节俗的描述中,我们发现,纷繁复杂的“七月十四”节俗有两大核心主题:祭祀和妇女归省。分析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验证“‘七月十四’是一个家庭节日”的理论假设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造成当代“七月十四”变迁的原因和变迁的机制。

1.对祭祀的分析

祭祀是高莲村“七月十四”节日风俗的主轴。它形式质朴,内容庞杂,为方便起见,我将结合仪式的一般要素(祭祀对象、祭祀地点、祭祀的频度、祭祀主持者、参加者、祭品等)对之进行分析。

“七月十四”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各家的列祖列宗,其他的祭祀对象还有龙王、社王、灶君、床头婆等。各种神灵尽管繁复,但没有超出社区范围——龙王和社王是保护村落社区的神灵,其他的神灵都是家庭的保护神。高莲村对龙王的祭祀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已经中断,除了政治上的原因,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这个节日通过反复祭祀与家庭有关的神灵(尤其是祖先),强化了家庭内聚力;强大的家庭内聚力取代了人们对地缘关系的依赖感——顺便提一下,这一地区,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并不依赖地缘关系,这在下文还将提到——因此这种祭祀一直没有恢复,哪怕在后来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没有再恢复这座庙宇。

实际上七月十四绝大多数祭祀是在家中堂屋内完成的。对龙王的祭祀中断之后,剩下的所有祭祀都以家庭为单位,即使是对社区神灵——社王的祭祀也是如此,祭祀的目的是为了保佑家庭平安,确保家庭劳作的成果得以在最大限度内实现。祭祖是“七月十四”的主要仪式。祭祀的频度之高(10日之内至少有三天出现)、时间之长(最长的祭祀持续三炷香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春节的祭祖。埃德蒙·利奇在《从概念及社会的发展看人的仪式化》一文中把仪式看成是“带有程序的信息”,“一个仪式序列在‘充分’实施的时候往往一再重复自身”,其目的是为了“把同一个信息以不同渠道和不同形式多次重复地发出去”,减少多传递信息的模糊成分。(埃德蒙·利奇,1995505)这种论述向我们提示了理解“高频度仪式”的角度:反复进行的仪式实际上是为了清楚呈现仪式内含的意义。我们通过寻找历次仪式中不变的因素可以阐释仪式的功能。祭祀的地点、程序、主持人、参加者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传递的信息是:人们在家庭范围内依照怎样的秩序进行活动。人们利用祭祖场合的神圣性验证并确认这种秩序。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当妇女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时,她在祭祖仪式中就有可能获得主持者的身份——仪式和生活是互相印证的!

另外,我们发现祭祀祖先的祭品最为丰盛。祭品中有两样十分特殊:鸭子和五彩纸衣。按照村民们的说法:鸭子“七月十四”可以驮着祖先的灵魂回家;五彩纸衣则是人们为阴间祖先置备的全年衣物。生活在另一世界中的祖先需要借助某种工具——鸭子才能与阳世间的家人团聚,日常生活也需要子孙为他们提供衣食。由此可见,在祭祀中,鸭子和纸衣不仅是奉献给先人的祭品,也是沟通人神世界的媒质。在农民朴素的世界观中,彼岸世界虽然神圣高远却并非总是高高在上、冷若冰霜。在“神灵(祖先)也要帮助的神话创造里,我们可以窥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出于某种合理的目的,在某些时刻,人们可以打破彼岸的全知全能,削弱其神圣意味,拉近两个世界的距离”。通过鸭子与纸衣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它们在仪式中的功能变得复杂而独特——它们是敬献也是援助,表达虔诚也表达关怀,一切都缘于“七月十四”人们需要一个尊贵而亲切的祖先,而不是一个满面威严的神明。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严格的使用原则:彼岸与此岸之间的界限不能随意抹杀——“七月十四”的鸭子祭祖不祭社,因为社王与祖先是两种不同的神灵,前者是彼岸世界中先验的存在,是村庄的保护神;后者是由此岸向彼岸世界过渡的产物,是家族的保护神。“七月十四”人们要一个可以回家的祖先,但不需要一个可以回家的社王。社王的职责是保护土地与村庄,必然永远威严!

高莲村农民以朴素的方式解读庞杂的信仰世界,并运用独特的智慧,精心构造出“七月十四”家祭中兼具神圣性和人情味的仪式氛围,象征着家庭对其成员的权威与关怀。一方面,参加仪式的人员能够感受到神性光辉下家庭秩序的不可侵犯性;另一方面,仪式中的感情交流又可以在家庭成员心里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亦庄亦谐的气氛恰到好处地维持着家庭尊严与亲和力,使家庭的功能得以正常运转。

2.对妇女省亲的分析

“七月十四”是终年劳作的妇女难得的探亲假期,然而她们返回娘家绝不止探亲。从妇女在娘家的地位以及她们带去的礼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七月十四”省亲对家庭的意义。

我们知道妇女回娘家一般不参加祭祀活动,除非她的父母有一方已经不在人世;假如她父母双亡,那么她连娘家也不必回去;她们拿回去的礼物不能被当作祭品。这说明出嫁的女儿已经脱离了生育她的家庭加入了丈夫的家庭——在那个家庭里,她甚至可能获得主持祭祀夫家祖先的权利。她与娘家的惟一联系是自己的父母,表面上看,妇女归省是为了探望自己的父母,然而事实却不止于此——她们回去的时候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的携带礼物。另外,娘家承受着回礼的压力——如果礼物只是女儿的孝心,娘家是不必多此一举的。这表明,省亲的妇女的身份实质上是“夫家的代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绮]灵宝道情调查报告
下一条: ·[王丹]传统共享与文化个性
   相关链接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
·[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
·[张梅]论民间信仰与闽台社会·[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