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
——郑振铎、赵景深及其他俗文学学者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2 | 点击数:22100
 
[11] 参阅魏敏《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南京。
[12]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8页。
[13] 《玄鸟篇》,原载《中华公论》创刊号,1946715日,上海;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 关家铮《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5] 参阅张紫晨《忆赵景深先生》,《新文学史料》2992年第1期。
[16] 此数字据车锡伦《“林兰”与赵景深》文中的统计,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7] 参阅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8]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导言》第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9] 赵景深《民间文学丛谈·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 赵景深选注《弹词选》(中学语文补充读本)第2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
[21] 关家铮《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2] 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民间文艺的意义与性质》第1页,北新书局19509月初版。
[23] 关于港、沪、平三地的《俗文学》周刊及其他俗文学刊物与动态,参阅关家铮的系列文章:《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又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又见李平、胡忌编《赵景深印象》,学林出版社20024月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2卷第2期;《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见《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有关“满汉兼”及满文译本的研究》,见《满族研究》2001年第3期;《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蒲松龄研究》,见《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3/4期;《读王重民先生佚札——有关敦煌遗书总目的一宗史料》,见台湾《敦煌学》第24期(20036月);《20世纪40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宝卷研究》,见台湾《书目季刊》第36卷第2期(2002916日)。至于戴望舒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星岛日报》编的《俗文学》周刊,马幼垣先生有《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全目——附题解》一文,收入《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香港大学书报出版社1982年)中;《戴望舒小说研究和〈俗文学〉副刊》,载香港《明报》1979612日。惜此二文均未读到。
[24]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的地位》,《民铎杂志》第3卷第3号,19223月。
[25] 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商务印书馆19291月初版;又《孟加拉民间故事研究》,《民俗》周刊第109期,1930423日;又高巍选辑《许地山文集》下卷第819826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26] 60年后的1999年,许地山的《道教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仲宇在《导读》中写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27] 《许地山文集》第821823页。
[28] 《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大事记》,据“盐城旅游信息港”。
[29] 参阅袁世硕、严蓉仙《冯沅君先生传略》,见《冯沅君创作译文集》第33634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 参阅关家铮《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1-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下一条: ·[陈华文]钟敬文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