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
——郑振铎、赵景深及其他俗文学学者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2 | 点击数:22096
 
[摘要]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外,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17年间,在“左”的社会思潮下,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从而使这个学派受到了重创。
[关键词] 民间文学;俗文学;俗文学派
[中图分类号] 127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04002-0047-07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40年代,抗战胜利到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中国民俗学界和民间文学界处在20世纪以来相对低潮的时段里,由郑振铎的追随者及其以他的文艺学术思想为旗帜的俗文学刊物,几乎在同时分别在香港、上海、北平三地创刊,即通常史家所说的“港字号”《俗文学》周刊(戴望舒在香港《星岛日报》)、“沪字号”《俗文学》周刊(赵景深在上海《神州日报》、《大晚报》、《中央日报》)和“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傅芸子、傅惜华在北平《华北日报》),遥相互应,争奇斗艳。这一派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文坛和学坛的一时之盛。
 
郑振铎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观
郑振铎(18981958)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从他1921年任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主编、继而创办《儿童世界》起,他就开始对民间文学关注、介绍与研究了。他起草的《儿童世界宣言》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应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献,他把刊物的内容分为十类:插图、歌谱、诗歌童谣、故事、童话、戏剧、寓言、小说、格言、滑稽画,还有杂载、通信等。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认为的民间文学的内容,占了多么大的地位!作为主编,他除了在刊物上发表安徒生童话等民间作品和他的许多朋友写的文章外,还在其编刊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中,出版了他翻译的《莱森寓言》(1925)、《印度寓言》(1926)、《列那狐》(1926)和《高加索民间故事》(1928)。[1] 继而,他接手主持《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1923730日起改为《文学周刊》),这两个文学刊物,就成了他发表民间文学文章的主要园地。他于19276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中山狼故事之研究》和《螺壳中之女郎》两篇论述中国民间故事的文章。同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研究》卷下里还收了他的《民间故事的巧合与演变》、《榨牛奶的女郎》、《韩湘子》等文章。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19241123日《歌谣》周刊)、《孟姜女故事研究》(19271月《现代评论》)之前,他就在19249月的《文学周报》上发表了《孟姜女》一文。不知为何顾颉刚在编辑《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时没有把郑振铎的这篇文章收入,因而成了一个历史的谜团。他写的第一篇冠以“俗文学”名词的文章《敦煌的俗文学》,也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2]
“五四”文化革命初期,胡适倡导“白话文学”和“整理国故”,是把历史上的白话文学算做国故之列的,郑振铎赞同并承袭和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办《小说月报》伊始,就在该刊上组织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并明确表示:“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所说的国故,当然包括他后来倾全力搜集和研究的历史上的俗文学。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与胡愈之等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为此险遭逮捕,不得不去欧洲避难和游学。在英法两国的国家图书馆里大量研读了中国古小说、戏曲、变文等,同时也研究希腊罗马文学和神话,接触了外国的民俗学理论,翻译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战火)和英国民俗学家柯克士的《民俗学浅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郑振铎关于民间文学—俗文学的观念逐渐形成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1-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下一条: ·[陈华文]钟敬文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