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见⑺⑻⑼。
〔23〕杨万智《从象形符号看哈尼族巫意识的特点》,《边疆文化论丛》第3辑第47页,云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1991年。
〔24〕宋恩常、董绍禹整理《勐海县西定山坝丙哈尼族宗教调查》;毛佑全《叶车人的“灵魂”观念与原始宗教的调查》;史军超、阿罗《勐海县格朗和区曼迈板寨哈尼族丧葬习俗调查》。
〔25〕宋恩常《哈尼族宗教信仰的几个侧面》,《初编》第246页。
〔27〕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164页。
〔28〕邓启耀《金平哈尼族葬礼换装的象征意义》(作者提供给笔者的手稿)。
〔29〕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83-84页。
〔30〕学术界关于哈尼族的族源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北来说。认为“哈尼族同今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羌部落族群。”经过南迁,进居滇南、滇东南各地。(见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7页。)史学界倾向于北来说。(2)土著说。认为哈尼族是红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见孙官生《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二元文化融合说。认为哈尼族是“南方夷越民族的滨海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见史军超《滨海文化与高原文化的嫡崐 裔》,《边疆文化论丛》第3辑第124页。)上述三说对哈尼族的历史大迁徙及其民族迁徙古歌各有自己的解释,但对于亡灵返祖回到祖先发源地却没有不同的看法。
〔31〕长石《历史的迹化--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初考》,《山茶》1988年第2期。关于“吴芭”的释义,又见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第285-28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以及杨万智《祈生与御死》第126-127页。
〔32〕《哈尼阿培聪坡坡》(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6辑),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搜集整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33〕分别见《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第267,290页,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34〕《兄妹传人》,流传于元阳县,卢木罗讲述,刘庆元、阿罗搜集整理,《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第57页。
〔35〕《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流传于西双版纳、思茅一带的爱尼地区,孟连县李格讲述,墨江县王富帮补充,李灿伟、莫非整理,《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第36页。
〔36〕《人鬼分家》,流传于元江县, 毛里仰讲述,毛佑全、傅光宇搜集整理,《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第317页。
〔37〕〔49〕参阅:王清华《哈尼族文化传承方式初探》, 《边疆文化论丛》第3辑第230页;阿罗《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前言》。上述两个材料,其译名和系谱的代数与流传的神话略有不同。
〔38〕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83-84页。
〔39〕宋恩常、董绍禹整理《勐海县定山坝丙哈尼族宗教历史调查》,《哈尼社会历史调查》第13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0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