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哈尼族的亡灵返祖观充分地反映了与父系血亲家族认同的强烈意识,活着的人为取得死后返归祖地的资格,处处小心谨慎,举行各种名目的“接祖宗根”、“接家庭祖根”、“包连全家人的魂”使之不易分离的招魂仪式;死去的人,更是以返归祖地作为最好的归宿,其目的无非是要使个人的有限的生命,加入到家族生命延续的无限运动之中,并使家族的生命链永不间断而已。
附志:本文使用了哈尼族专家和云南学者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特此志谢。并对为我提供资料的宋兆麟、邓启耀、陈烈、宋恩常、佘仁澍、杨知勇、李子贤、张朝贵、傅光宇等诸位同行深表谢忱。
1993年1月13日于北京
[此文系向同年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研究中心主办的“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红河)提交的论文。]
注释:
------------------------------------------
⑴刘扬武、邓启耀《阿昌族的原始宗教残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第175页,宋恩常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下称《初编》)。
⑵〔22〕佘仁澍《丧葬与灵魂》,《云南民俗》第7期第142,141页,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杨学政《普米族的韩规教》,《初编》第283页。
⑶⒇古文凤《滇西北苗族丧葬礼仪调查》,《民族学》1990年第1期第80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
⑷李松发《拉玛人的灵魂观念与原始宗教》,《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14-115页,怒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组编。
⑸魏德明《邦腊佤族葬俗中的宗教特点》,《民族调查研究》1986年第2期第崐 41-46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
⑹《查诗拉书》第94页,普学旺、梁红、罗希吾戈译注,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12辑,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⑺《供牲献药经》第24-25页,张仲仁、普卫华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⑻《叙祖白》,朱踞元等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⑼《指路经》(第一集),张尤发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⑽巴莫·阿依的博士论文《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宗教仪式考察》(1991年)第8页。感谢马学良教授把他的博士生巴莫.阿依的博士论文打印稿送给我,文中大量作者亲自采集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尤为珍贵。
⑾《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司的自述》第7-79页,吉克·尔达·则伙口述,吉克·则伙·史伙记录,刘尧汉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⑿同注⑽,第7页。据《祖神源流》(又名《裴妥梅尼》,罗希吾戈等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载,人死后亡魂随鹰祖而去,又说亡魂由贝耄指引回归祖宗居地。《祭龙经 》(《增订 文丛刻·祭龙经》,马学良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中认为人死后亡魂随龙祖而居。巴莫·阿依搜集翻译的凉山彝文《占卜经》中有祖先转生为各种动物的记载。上文所引云南罗平、宣威一带的经书有人死投胎转世之说。
⒀陈平《生育禁忌》、刘怡《玛黑玛妞》,《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第352,353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
⒁尚正兴《芒拾办》,《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第359页。
⒂毛佑全《叶车人的“灵魂”观念与原始宗教调查》,《云南民俗集刊》第1集第39页,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1984(?)年;又见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166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
⒃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第89-90页。
⒄〔26〕史军超、阿罗《勐海县格朗和区曼迈板寨哈尼族丧葬习俗调查》,《云南民俗》第7期第135-136页,第132页。
⒅许多调查报告和论著中,未见到关于哈尼族人死后灵魂转生和投胎这种后起的宗教观念,只在杨万智同志所著《祈生与御死》一书第230页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他们的心中,死亡不过是生命的暂时终结:人魂‘沙拉’离开躯体,途经冥地,返回神祖栖歇的天界,随后,又托体转返人间。”(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哈尼人死后其灵魂是否“又托体转返人间”的问题,证据似嫌不足,因此还有待于研究哈尼族文化的专家们继续通过调查而不是通过论证加以解决。
⒆宋恩常、董绍禹整理《勐海县西定山坝丙哈尼族宗教调查》,《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9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8-12-0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