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节日全志与时间地图
——读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1 | 点击数:7886
 
我们不妨举例来说,这样也许会印象深刻。比如立春为中国四时八节之首,原为节气日,但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节俗活动,因此也是重要的社会(人文)节日之一。在相应部分,作者为我们简要梳理了立春节俗的兴衰过程:作为节气的立春起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活动迎春礼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始于东汉时期。据《后汉书•祭祀志》:“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此后历经各个朝代,至唐代又增加了鞭春的礼俗。从东汉以至清末,迎春一直是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在官方举行迎春礼俗的同时,民间也渐渐发展出各种习俗活动,这些习俗活动在清代达到极盛。中华民国建立后,官方迎春礼迅速消失。194112月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规定每年立春日为全国的农民节,并公布自1942年起在全国施行。届时,会召开由各界代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会议,以表彰作出一定贡献的“模范农民”。但是农民节并没有成为一个民众认可的民间节日。(见《节日志》第一章)立春节日与立春节气的自然属性紧密相关,并且在古代时间管理体制中有着重要位置,立春常常成为以农立国的古代社会重农的节日,迎春、鞭春成为官方礼俗,立春成为传统社会融通上下层级的特定时间。颇有意味的是当现代国家将传统节日更名为农民节,试图作创造性转换的时候,人们并不买账,人们并不认为农民是自己的社会身份,再说农民身份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因此农民节受到冷遇理所当然。但传统社会中的立春却大不一样,它跟农时有关,官方礼仪虽然有例行公事之嫌,但人们却是满心欢喜地参与,并求取新春丰收的彩头。在立春节日志中,作者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描述了立春节俗的活动过程,立春活动包括:迎春、鞭春、送春、撒谷豆、抢春等若干环节,同时又以立春饮食、立春服饰、立春信仰、立春占卜、立春禁忌等节日要素为我们描摹立春节日习俗全景。这种动静结合的记述方法,让我们既能看到立春节日的全貌,也能体会到它的生动进程,真正实现了节日志为节日习俗之文字记录大全与节日民俗精神之承载的双重任务。本书无疑是一本成功的节日民俗志。
节日民俗志是今人对社会节日的记录与描述,这种记录与描述除了要求对中国民俗文化特性有深切理解与把握,具有学术文化理念外,还要求有合适的体例,对纷繁复杂的节日民俗对象进行结构与类别的处理。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看到了作者节日志写作架构上的用心,同时我们还应该强调本书在资料选取与运用方面的眼光与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辽阔地域的国度,对于以中国节日为民俗志著述对象的作者来说,她们面临的困难不是民俗资料的缺乏,而是民俗资料的宏富乃至繁杂。如何在宏富、繁杂的民俗资料中选取标志性,换句话说有代表性的民俗资料是一件颇为蹰躇的事情。作者受过多年的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学术训练,思想意识十分清楚,在节日民俗志资料的选取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民俗关键资料的抉择,按照节日民俗志的记述要求,重视基干传统节日习俗的全面叙述,围绕着节日饮食、节日娱乐、节日社交礼仪、节日信仰祭祀、节日禁忌等方面组织资料。同时注意节日民俗资料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同一节俗选用不同地区的民俗资料予以说明,这样既可以显示节日民俗的共时性存在,也为我们展示了节日民俗的丰富性。如七夕节俗中穿针乞巧一项,作者就引用了云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山东、山西、天津、黑龙江、吉林等处以五彩线穿七孔针或五孔、九孔针的节俗资料,并对具体穿针方式进行了介绍,如对月穿针、对星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由此我们对七夕乞巧中的传统穿针习俗及其地域分布有了真切的感知。这样的叙述在《节日志》中是通行手法,它保证了节日志对节日民俗进行全景呈现原则的实施与贯彻。
尤值一提的是,该书对地方的节会尤其是庙会也多有留意,并提出了有创见性的认识:“这些活动虽然就其流播范围来看,非常有限,但它们总是相对固定于特定的时日,并在其流播范围内深深地嵌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完全具备了节日要素。”(本书《概说》)将地方性节会纳入节日民俗志写作范围,无疑是对节日民俗志的补充与完善,它的学术意义深远。同时为了客观反映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节日民俗的实际情况,并对民族节日有适当呈现,本书还特地以附录形式概要介绍民族节日与现代节日与新近传入的外来节日,让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节日有了更加完整的概念。
此外,《节日志》继承了传统民俗志文情并茂的写作特点,文字清新流畅。作者在节日志写作中怀着对传统节日的敬意与理解,用心体味、回味着前人或自己过节的心情。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过节’曾经是让许多人一听就心动的词语。‘节日’是童年记忆中永远闪亮的灯火。清明,排排茅檐下那绿得让人无端伤心的柳枝;端午,家家院门口那略带苦味的艾香;六月六,那雪白的馒头上红得让人心疼的图案;七月七,一个女孩为那凄婉的牛女传说流下的一行清泪;春节更不用说了,午夜围在一家人中间的劈劈啪啪的松木火,凌晨那争先恐后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许正因了在遥远的岁月里烙下的这一串串印痕;也许是因为近几年来心中逐渐积起的对节日变迁的思考,我对《节日志》的撰写格外倾注了许多感情。”在一个商潮滚滚、充满欲望与浮躁的时代,有人能以这样纯真的感情为传统节日修志,难能可贵。也许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作者、读者与民俗的承载者在怀念、留恋、享受、传承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在当代的重振与复兴也就自然而然。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命运虽然一波三折,但我们今天已经看见了它的成熟与刚强,亿万中国人的心血与情感是古老中华生生不息的源泉。
当然,我们也不讳言本书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在对历史时期民俗节日线索勾勒上,详略不大均衡;在民俗资料的选取上也有一定的疏漏,有些重要历史民俗文献资料没有在本书中得到呈现或强调,此外,对地方志资料汇编的过分倚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日民俗志内涵的丰富性。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张勃、荣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月第1版,466千字,定价65元)

(本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084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8-12-30 20: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
下一条: ·[萧放]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
   相关链接
·[王建民]节日调查与报告撰写·[朱振华]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
·《中国节日志·马街书会》出版·中国节日影像志影片《献牲》在芝加哥国际影展展映获得好评
·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
·中国首部调查传统节日丛书《中国节日志》首发·《中国节日志》:完整记录传统节日
·光明日报出版社:故事中的文化 影像中的中国【视频】·多学科参与全媒体记录 学者为民族传统节日“修志”
·《中国端午节》丛书“嘉兴卷”田野调查组进驻桐乡乌镇·深挖嘉兴端午习俗 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端午节》丛书“嘉兴卷”田野调查前期踩点工作圆满完成·《中国节日志》第三批子课题招标通知
·[齐涛 叶涛]民俗志理论与民俗志的编纂·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节日志·春节卷》招标通知·《中国节日志》第二批子课题立项通知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正月·[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冬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